摘要: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大小与当前流动性总量水平有关,连续“停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更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更有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降息与否不是关键所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融资成本下行是优于降息的政策选择
临近年末,对货币政策走向的讨论又热烈起来。
有人认为,货币政策收紧了。近一个月,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停摆”。截至11月29日,央行已连续25个工作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创下近年来公开市场零操作的最长纪录。
还有人预测,货币政策要宽松了。理由是,美联储明年有可能放缓加息,我国货币政策受美联储加息影响将变小,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将变大。那么,在持续降准之外,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也将增大。
事实上,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大小与当前流动性总量水平有关,连续“停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仔细观察当前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就能发现,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依然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市场利率依然保持在低位运行。以银行间市场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DR007为例,近一段时间一直在2.5%至2.75%区间内波动,与今年上半年2.8%的中枢水平相比,不升反降。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暂停也是情理之中。
货币政策没有收紧,那么在美联储加息放缓预期下,就一定会走向宽松吗?近期市场上出现货币宽松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运行存在困难,金融机构和市场承受的压力较大。然而,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更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更有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为实体经济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基建投资增速下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信用增长延续放缓态势,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民间投资活力尚显不足,内生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需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地缘政治风险依然较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存在不确定性,贸易摩擦给未来出口形势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外需对经济的边际拉动作用减弱,还可能冲击投资者情绪,加剧金融市场波动。
面对这样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降息与否不是关键,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融资成本下行是优于降息的政策选择。目前,货币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但实体经济仍然融资难、融资贵,正是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表现。因此,应把握好各项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改善货币政策传导,实现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平衡。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分别在1月份、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进行了4次定向降准,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针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又通过扩大抵押品范围、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多种措施,加强“精准滴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接下来,仍需要拓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方面,要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关键还在于为其拓宽除银行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在“堵偏门”的同时,也要“开正门”,正确理解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的关系。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前提下,对那些真正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规范合理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予以鼓励和支持,发挥其对银行信贷融资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构还需要“几家抬”来共同发力。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多种方式,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通过“几家抬”共同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果静)
(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