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镇故事多,不是靠“凑”得来的
从2016年开始,国家部委密集出台文件支持特色小镇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发展成本居高不下,而小城镇无论从制度还是经济成本来说都相对较低。“微软苹果都是在车库里成长起来的,松下在刚起步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小作坊”,循着这样的思路,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兴盛的小城镇这样一个空间载体。
说起小镇,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一段温暖的记忆,或者是留着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窄窄的弄堂,或者是透着一方特色的手工业商业的繁盛,又或者是烟火气十足的悠然生活。然而看看这些年炙手可热的“特色小镇”,却多有一种偏离主线的味道。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前期数量贪多、规划求大、进度求快,为“凑特色”呈现出一系列怪现象。“旅游小镇”最终建成了“小吃一条街”。投资几亿元的民俗小镇,街道上空无一人,竟成了家畜踱步的地方。
有媒体总结了这样几种表现,来说明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产品不够,“吃喝”来凑;产业不够,“房地产”来凑;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形象不够,“穿衣戴帽”来凑;景色不够,“挖湖造绿”来凑;数量不够,“园区景区”来凑;资金不够,“PPP项目”来凑;活动不够,“节庆会展”来凑等。
应该说,单就“吃喝”“房地产”“农作物”“PPP项目”等这几个方面来说,并无绝对的不妥。某种程度上讲,还是创建特色小镇的要件因素。涉及到环境、风貌、业态、投融资模式等,是特色小镇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是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生搬硬套,跑偏走偏,在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等方面都不充分,尤其是缺少核心产业支撑的前提下,不仅不能真正打造出有特色可持续的小镇,反而潜藏着生态环保、政府债务、文化传承等多重风险。
出现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各地也有不同。一般来讲,地方上有借特色小镇拉动经济的冲动,也有觊觎各级特色小镇补助资金和政策的问题。而从发展条件和打造能力来讲,又多有不足,前期规划设计不到,后期运营驾驭不了,于是就有了“凑”的情况。
反过来说,受“大城市病”困扰,特色小镇也确实寄托着人们对舒适美好生活的憧憬。独特的文化,充分的就业,便利的生活,以及与乡村最紧密的联络,都是现代人渴望的。
特色小镇,也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支点。从2016年开始,国家部委密集出台文件支持特色小镇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发展成本居高不下,而小城镇无论从制度还是经济成本来说都相对较低。“微软苹果都是在车库里成长起来的,松下在刚起步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小作坊”,循着这样的思路,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兴盛的小城镇这样一个空间载体。
如今发展上比较值得称道的特色小镇,如杭州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优势都在差异化上,也就是通常说的“特色”二字。虽都属于信息经济类的小镇,定位明显不同,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而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目前都发展得很好。
这点古今相通。从八十年代费孝通对江苏吴江县下辖乡镇的调查中也能看出来。当时他的家乡吴江县有5个乡镇,震泽镇是乡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盛泽镇以丝绸业著称,平望镇独具交通枢纽的位置,也是大城市的一个工业扩散点,松陵镇乃行政中枢,同里镇因水乡私家园林而闻名。即便四十年前,差异化也是小镇繁盛的关键价值生态。
按照这一轮特色小镇发源地浙江的经验来说,特色小镇就是在大城市周边或者农村集聚区,以建制镇或者城镇为基础,逐步形成的一种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小镇。如互联网小镇、基金小镇、创意小镇,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这些小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将经营特色产业的行业和人集聚到一个区域,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形成一定规模,进而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产业无论如何都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之所以选择小镇而不是其他,关键也是因为它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较低成本下发展的条件且利于要素的积累。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经济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产业分工提供了新的可能,各种经济要素可以突破对传统区位空间的依赖而形成、存在,也给了特色小镇崛起以现实的土壤。
特色小镇之于乡村的带动能力有目共睹,根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一些特色小镇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来自周边农村,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九成。如今随着一批特色小镇风生水起,人们对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用它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产业要素低成本的问题,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等等,但是随之而来利益诱导的问题也呈现出来。
从特色小镇“八大凑”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并没有把握特色小镇的本质内涵。比如中部某省打造了一个“香菇小镇”,而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个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并没有形成产城人的有机融合,也不足以支撑一个小镇的繁荣发展。这样的小镇虽然已经建起来了,但是却把做这个事的目的和出发点给扔掉了。
对于这个问题,近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中提出了“产业立镇”的说法,明确规定,要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严格遵守发展规律,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为底线。以此保证特色小镇既能建得起,也能立得住,实现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大干快上并不符合发展规律。在轰轰烈烈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中,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来说,都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论证,尤其是不能偏离了产业引导的初衷,只做外壳不做内容,也不能把所有的文旅小镇等同于特色小镇,更不能一味强调吃喝的比例。而类似于房地产开发或者建产业园区这样的,将高成本的发展模式复制到特色小镇,应该说可持续的机率极低。毕竟各种成本提高了,跟城市比没有优势了,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有理想的人也就没有可能在那里扎下根来创业了,也就罔谈创新发展了。“水”干了,“鱼”也不可能留下来。
特色小镇,还是应如邓丽君那首《小城故事》里唱的:“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而不是建了城,花了钱,却门可罗雀,没有多少收获。特色小镇建设大多投入不菲,动辄几个亿几十个亿,地方政府实际上也是经不起这个折腾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