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第五宝”如何坐稳交椅?

2020年09月01日 09:34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黄如飞 萧镇平 通讯员 刘钦赐 叶朝晖

  原标题:“文房第五宝”如何坐稳交椅?传统文化产品如何在新消费中争得一席之地?

  八宝印泥:一朝钤记 印色永恒

  八宝印泥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八宝印泥冬不凝固、夏不透油,用于印章,有“入水经火永不褪色”的特点,也是漳州历史悠久的特产。

  曾经一度陷入低谷的八宝印泥通过改良品质、改善包装、分众营销、冲浪电商,再次受到全国书画界追捧。

  史志:漳州印泥 海内无不称誉

  印泥,古代又称之为“丹泥”“印朱”等。南朝梁代的《文心雕龙》中已出现关于印泥的记载。唐宋时期,随着书画艺术的兴盛,印泥制作技艺不断进步。

  “印泥被誉为‘文房第五宝’,可见印泥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年逾七旬的漳州市知名文史学者、书法家李竹深说,不管文件签署还是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印泥。

  明清两代,漳州产的八宝印泥崭露头角,打响了知名度。清朝浙江湖州府的姚衡在其《寒秀草堂笔记》卷四中就记载:“漳州印泥,海内无不称誉。”

  《芗城区志》记载:“八宝印泥源自中药店老板魏长安所创制,已有300多年历史。印泥原料有麝香、珍珠、琥珀、冰片等8种药料,再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用此印泥钤印于书画,具有印迹鲜红欲滴,香气清润,色久不褪,冬不凝固、夏不透油的特色,深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青睐。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八宝印泥曾被选送为贡品,声誉大振,被视为文房中的‘异宝’。产品有特级贡品、一级贡品、贡品、极品、珍品、上品共6大品级。光绪年间,陆续销往日本、南洋诸岛及香港等地。清廷敕令官府奏文钤记以八宝印泥为上珍。民国四年即1915年,孙中山曾题赠‘品重珍珠’四字。当年,八宝印泥产品被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加展出,荣获特等奖。解放后,公私合营,漳州成立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八宝印泥。”

  《漳州二轻工业志》记载,漳州八宝印泥于1980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又被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美术大师刘海粟于1982年到厦门时,欣然挥毫为之题写“漳州八宝印泥”。1987年5月,著名书画家何海霞、尹瘦石、卢光照等为漳州八宝印泥题字作画。改革开放以后,八宝印泥厂家将沿袭已久的6种规格扩充为84种规格,1995年销量13万盒,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士、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地区。

  困境:临危受命 重新走进辉煌

  漳州市芗城区青年路边有一幢不大起眼的小楼,四周都是居民区,隔壁有一座热闹的农贸市场,每天都有许多行人从楼前走过。但许多市民都不会联想到,这座小楼就是享誉全国书画界的“八宝印泥厂”。

  “刚才正在整理新一批印泥的备料。”今年56岁的厂长杨锡伟一边脱下工作围裙,一边招呼着记者。

  杨锡伟是土生土长的漳州人。1987年,他调到八宝印泥厂工作,开启了与八宝印泥30多年的不解之缘。

  “当时,漳州八宝印泥厂效益还不错。除了生产印泥的业务外,还设有印刷车间、墨汁车间。”时为漳州八宝印泥厂厂部供销人员的杨锡伟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自愿加入厂里成立的印泥兴趣小组,认真向老师傅学习八宝印泥的制作工艺。靠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逐步掌握了八宝印泥的整道制作工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八宝印泥厂开始走下坡路,到了1997年,企业更陷入低迷。

  “当时欠下近200万元的银行贷款,厂里的账上资金仅剩下300余元,印泥厂一度濒临倒闭。”杨锡伟说。

  “小杨,你还年轻,懂技术又懂业务,应该勇敢地把八宝印泥的重担扛起来,不能让这个传承数百年的珍品就这样没落了。”听从了包括李竹深在内的众多前辈和厂里老师傅的话,杨锡伟临危受命,被漳州市二轻局(即现在的漳州市二轻联社)任命为厂长,挑起了挽救八宝印泥的重担。

  “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连工人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我上任后员工第一个月的工资还是我向朋友借的。”杨锡伟说,当时他对员工表示,如果相信他,就留下来,但工资要拖后一个月才能发,没想到员工们纷纷表示愿意共渡难关。后来,漳州市财政划拨了10万元作为漳州市八宝印泥厂的周转资金,才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八宝印泥要东山再起,最关键的还是品质。只有品质好,才能得到众多书画家的认可。”杨锡伟带头组织攻关小组,改良八宝印泥,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改进配方,使印泥的色泽和品质都得到很大提高,还开发新品种、设计新包装等。

  经过10年的努力,漳州市八宝印泥厂终于走出低谷。2007年,企业还清了所有债务,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2006年4月,漳州八宝印泥再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认定为“国之宝”。2008年6月,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且是印泥行业唯一的入选品牌,而杨锡伟也成为八宝印泥制作工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发展:分众营销 网上网下共赢

  如今,在国内的印泥厂商中,仅剩漳州八宝印泥厂仍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中草药炮制印泥。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其配方为绝密级。目前,除了杨锡伟,没有人掌握其具体配方。

  “很多人不知道,八宝印泥其实是从药膏脱胎而来的。”李竹深说,当初,漳州药材商人魏长安用八样珍稀药材调以蓖麻油、磦银朱,制成“八宝药膏”,可治刀伤、烫伤等,效果很好。由于造价昂贵,售价不菲,顾客门可罗雀。魏长安平时喜欢书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八宝药膏用作印泥,钤盖在自己的书画上,没想到光彩艳丽,让人耳目一新。于是他将“八宝药膏”研制改进,转产为八宝印泥,一时生意兴隆。

  精心调制的八宝印泥,红而不燥,细腻厚重,钤盖在书画上色彩鲜亮,有立体感,时间越久,色泽越艳。

  “你看这枚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出自丽华斋的八宝印泥,虽历经岁月沧桑,印泥却依然鲜艳如新,金印完整,药香浓郁宜人。”云霄县张学明收藏了300多盒早期的八宝印泥,对全国印泥颇有研究。

  “目前,八宝印泥共分为精致朱磦特级印泥、传统印泥、特级贡品、寿星、贡品、珍品、上品等十多种品类,规格有一两、二两、四两、十两等。”杨锡伟说,外包装除原来的樟木盒外,又增加万锦缎盒、脱胎漆器盒,还尝试利用漳州市华安县特有的华安玉(又称“九龙壁玉石”),制成既美观又有收藏价值的印泥盒,这些产品均成为印泥市场上的新宠。

  “我们也开始尝试电商平台,毕竟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更依赖于网络。”杨锡伟说,早在几年前,他就让女儿杨煜参与八宝印泥的网络推广。

  杨煜自小就跟随爸爸做印泥,对产品很熟悉。很快,她就组织起一个年轻团队,开了两家网店,通过微信、淘宝等电商平台拓展网络销售,重点推广了一些性价比高又能代表漳州八宝印泥形象的产品。

  杨锡伟说,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分众化的营销策略,是他们适应新消费的新思路。八宝印泥不是生活必需品,受众主要是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专业书画家一般还是秉承老习惯,会到专业的文房四宝店购买印泥。这类受众对印泥品质要求最高,也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而网络销售主要针对的是年轻人或书画爱好者,主推的是“平民价格”的普通八宝印泥。

  杨锡伟还说,网上的信息传播覆盖面极广,网络销售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推广八宝印泥文化,让这项国家级非遗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文房第五宝”如何坐稳交椅?

2020-09-01 09:34 来源:福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