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繁荣的文化,对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来说既是明媚的亮色,也是醇厚而坚实的基底。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无论是在古老的岭南文化传统,还是在现代的创意设计领域,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互补优势。
文化,既是赋能大湾区全面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凝聚粤港澳三地力量的最佳载体。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东各地积极推进共建人文湾区的相关部署,努力实现文化艺术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大湾区文化事业熠熠生辉,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古老“乡音”历久弥新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是大湾区共同的文化瑰宝,更是联结大湾区人民情感和共同文化记忆的“乡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对保护和弘扬粤剧艺术作出明确部署。大湾区城市如何实现联动,呵护共同的文化珍宝?又如何在传承发展中实现更深的文化认同?
“天涯海角,梅花盛开,逆风策马奔驰,谁在声声呼唤?”独具韵味的戏文、婉转动听的唱腔,与现代的灯光舞美、紧凑的剧情编排融合在一起,现场观众纷纷表示“非常好看,节奏快、故事跌宕、舞美也漂亮”。
粤剧《百花亭赠剑》是今年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期间积极引进的香港艺术节重要演出,由香港知名导演毛俊辉结合现代剧场的创作模式创新改编而成,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毛俊辉告诉记者,在排练当中,他有意地注入艺术探讨的元素,期望为粤剧创作发掘出更丰硕、更开放的创意,让粤剧用新手法和观众进行沟通,“旧中有新、新中有旧”。
“没想到深圳给我们保利剧院这样的大舞台和音乐季这样的大平台来推广粤剧。来珠三角演出,不单纯是表演,更是一种密切交流。”毛俊辉感慨。
这样的艺术往来,引发出大湾区居民对粤剧共同的热爱,以及对创新传承更深层的思考——如何让古老的粤剧“乡音”历久弥新,响彻粤港澳三地。我们总能在现实中寻找到答案,无论是在演出当日,还是文化讲堂等延伸活动当中,都能看到从香港、澳门、广州、珠海等地赶来的观众,其中既有专业人士,也有老戏迷,还有不少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接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熏陶。
据广东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与香港、澳门等地品牌文化活动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置换,是未来广东遴选文化活动项目的一大侧重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逐步落实,香港特区政府积极开拓大湾区演艺活动的互动,促进民心相通,透过共创、共享、共赢,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湾区、盛事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说。
共同织就文化网络
“我们携手同行,经历辛酸与欢乐,就在那寂静的大地上安歇……”优美空灵的女高音伴着浪漫悠扬的音乐,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令人沉醉,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是4月13日晚深圳音乐厅内《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深圳交响乐团与澳门乐团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联合音乐会上的一幕。
精彩演绎的背后,是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圳和澳门两地在文化艺术领域发展合作上的创新实践——演出是由来自两个乐团的指挥和乐手精心排练、共同完成的。这样深度的合作,已经持续了3年。
交流带来的不仅是专业领域的学习和进步,更令人动容的是两地民众在情感上的联结和沟通。记者看到,在后台,内地与澳门乐手们都非常亲切、积极地相互沟通,演出结束后,他们热情地拥抱对方,纷纷簇拥在一起拍照合影。
音乐季上的动人情景只是各城市文化事业在大湾区背景下深入合作、密切相连的一个缩影。“澳门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文化。”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告诉记者,“深圳和澳门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创意城市,大家都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于是我们通过很多与大湾区城市的文化交往来增强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澳门与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合作,包括连续多年参加在深圳举办的文博会、共同举办深澳创意周、共同推广城市阅读等,反响和效果非常好。在今年1月召开的2019年深澳合作会议上,双方签署了《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备忘录》,表示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期,巩固基础,深入推进青年、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携手迈向世界未来
其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中,文化的力量已经早有铺垫——2002年以来,粤港澳三地每年举办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等多领域的合作与融合发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港设计双城展已经连续举办多年,成为华南甚至辐射东南亚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动;还有深港澳创意设计联盟等一批更加密切的合作正在路上。
“文化是最能够触动人心的,而且是没有障碍的。”穆欣欣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架起了共同发展的桥梁,粤港澳三地11城联动起来,会有巨大空间,建议利用各自城市独特的地方,来互补对方所没有的文化因子。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区域,所以推进人文湾区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黄士芳建议,要加强大湾区在文化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以及项目平台的共建,发挥粤港澳三地的创新优势,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做好文化的内外流动,“大湾区的华人华侨多,又建立了很多友好城市关系,这方面的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
四月的春风吹遍珠江两岸,奋进的号角响彻南粤大地。插上文化的翅膀,粤港澳大湾区正腾飞启航。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吴春燕 陈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