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9日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夯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的重点举措。
》》》点击查看更多政策内容
《通知》指出:要推动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通知》表示:要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培养专业人才,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广泛吸纳有关社会力量参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专家咨询机制。要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费纳入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进行资助,形成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通知》明确:对建设成绩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和重点支持。对保护不力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进行严肃处理和摘牌。
以下为《通知》全文: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局)、商务局(旅游局):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以下称《办法》)已于2019年3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大创举。
随着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和规范管理。《办法》是10多年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的深入总结和提炼,是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实践的一项重要制度化成果,是今后一段时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基本遵循。《办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党中央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贯穿始终,明确提出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申报设立的条件和程序、责任主体、主要任务和措施,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作出具体部署,狠抓《办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切实做好《办法》的施行工作。
二、进一步夯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体责任
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要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列入地方政府重要工作议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制定本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推动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要明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及其工作职责,健全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培养专业人才,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广泛吸纳有关社会力量参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专家咨询机制。要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费纳入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进行资助,形成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要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评估报告制度,定期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建设工作成效开展评估,并及时向文化和旅游部报告建设情况。要加强指导和检查,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将绩效评估与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相结合,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安排挂钩。对建设成绩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和重点支持。对保护不力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进行严肃处理和摘牌。
三、全面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的重点举措
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以《办法》的出台为契机,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重视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氛围建设,培育独有特色,努力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区、示范区和引领区。
(一)进一步做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和衔接。要增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规划为抓手,强化规划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规划实施贯穿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要依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将文化生态保护区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旅游线路,利用展示场馆、传习中心、传习所和传习点等开展研学旅游和休闲体验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二)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的认识。要维护和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条件和实践环境,保护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要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尊重当地居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增强其参与感、获得感和自豪感,切实改变高比例迁出居民、切断文化传承脉络的做法。要注重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未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人文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和关联性,保持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的历史风貌。
(三)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能力建设。要定期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要加强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要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存续状况评测和保护绩效评估,制定落实分类保护政策措施,加大对急需保护项目的扶持力度。要鼓励、支持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组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要充分挖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传统工艺项目资源,将传统工艺培训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向区域内贫困地区倾斜,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四)进一步营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办好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传习中心、传习所和传习点。支持区域内传统村落、街区、社区建设,让传统村落、街区、社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和展示的空间。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要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传播活动,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域性展示展演,培育形成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进一步提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省级及以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规范,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关于设立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开展现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工作,将另行通知。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贯彻落实《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设置等情况,请及时报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2019年3月13日
相关阅读:
文化和旅游部第1号部令 聚焦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