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皖约”安徽研学旅游大型宣传活动成果分享会在京举行,为历时6个月的“皖约”安徽研学旅游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安徽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中国青年报》作为覆盖青年群体最为广泛的国家级媒体,双方围绕着安徽研学旅游的传播推广,是名副其实的强强联合。虽然此次研学旅游推广活动名为“皖约”,但传播推广的结果一点都不“婉约”:微博端的访问量2000多万次,微信端1200多万次,总的曝光次数超过两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一方面跟全媒体发力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对安徽的文化和旅游有深入了解。了解透彻了,才能把安徽研学旅游的故事讲到位。
如果我们从“皖约”这个活动出发,又跳出“皖约”,来看我国整个研学旅游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有,而在于知。
要让人知,就得注意方式方法、思路举措。要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润物无声的效果,要在切实体验中强化文化的认同、国家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文化自信、国家认同就是要通过旅游这种大众化、普遍性、老百姓乐于主动参与的方式,来落实、落细、落小;就是要通过研学旅游的方式激发感悟,激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复兴责任感。参与、认知、感悟、反省、内化,应该成为研学旅游追求的文化目的和责任。否则,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有眼无心,那研学旅游的意义就不大。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研学旅游要让人们尤其是青年在游历的过程,能够真正读懂当地赋存的丰厚文化,而不是像《瓦尔登湖》中所写的,“很多人,即使探寻遍了全世界,也没到过自己的内心深处。”
第二,研学旅行历史悠久,在新时代要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游学之风颇为盛行。今天我们广泛关注研学旅游,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深刻认识社会的需要;是教育方式变革的需要,更是知识拓展的需要。所以,研学旅游绝对不仅是“阳春白雪”的文化、所谓经典的文化,而也应该包括“下里巴人”的文化、民间的文化,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就是生生不息的活生生的当地文化。正如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所说的,“文化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和作为艺术的文化,它是文化产品与体验的精神升华(高雅文化)。”
研学旅游不仅包括文化,还应包括技能的提升,比如自主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自然教育、户外生存等方面的知识。供给侧的产品设计、政策保障,都得考虑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把研学旅游做好,也才能通过研学旅游真正把当地的资源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第三,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是企业创新的结果,也是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所引发的全社会积极响应的结果。
我们需要重视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因为我国有2.35亿的中小学生群体,我国10岁以下的人口也有1.41亿之多。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市场。
比如当前的主流消费人群绝不只是传统上说的80后、90后,更是包括95后、10后的Z世代,Z世代不仅有强大的直接购买力,也有强大的非直接购买力,他们可以影响父母的消费决策。有研究表明,他们作为“科技原住民”和“规则突破者”,发自内心地追求真实世界,特别喜欢通过社交媒体直接与品牌打交道,他们所追求的也不是高性价比,而是产品背后的意义和用户标签。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立跟这些年轻群体之间的交流,推动研学旅游产品的共创,如何让研学旅行中我们的教育诉求和年轻人的意义寻求之间找到契合?这是年轻人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四,研学旅行的市场还需要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认识,重视老年人市场。
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我国拥有2.41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虽然也把这个群体称之为“银发市场”,但更多的时候,这个群体被看作社会的负担。其实,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伦·朗格看来,这些都是惯性思维,都是过时的看法。朗格教授的研究认为,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是意识先衰老、身体随即配合的结果。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
今天的老年人拥有被我们忽视的精力和活力,拥有丰富的阅历以及知识沉淀,哈撒韦公司副主席理查·芒格81岁时发表著名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时说,“我71岁的时候,知识没有现在丰富。”老年人身上的这些沉淀,显然是研学旅游深度体验的重要基础。
第五,研学旅行要搞好,各方协同与改革创新很重要。
这其中包括国家的制度、学校的组织、目的地的配套、供应商的改革、社会的认识等。如何通过学期制度的改革、个税抵扣与研学旅游费用扣除之间的关系、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的课程衔接设计、包括旅游景区在内的供应商根据研学旅游需要进行相应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整个社会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而不只是经济消费的角度来认识发展研学旅游的意义,都需要逐步推进、优化。
研学旅游是社会化教育变革的重要形式,研学旅游也是我们解决“终极饥饿”问题的最好方式。约瑟夫·纽顿在《快乐心理学》中指出,“人们肉体的饥饿虽然解决了,灵魂的饥饿却越来越严重。”希望通过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让每个青年、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以有趣的灵魂、健康的体魄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