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赛事为啥持续走红?

2025-11-03 08:02 来源:央视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苏超”赛事为啥持续走红?

2025年11月03日 08:02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13个城市,85场比赛,516名球员,11月1日晚,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落下帷幕,总决赛泰州队点球4比3战胜南通队获得“苏超”冠军。本场比赛,前往南京奥体中心现场观战的观众人数为62329人,这一数据再次刷新中国业余赛事和“苏超”的新纪录。 而“苏超”的影响早已超越赛场。它以“业余球员+城市对抗+全域联动”的机制创新,把群众体育运动推向高潮。在这场现象级的狂欢背后,还有哪些深层效应?

文化融合:强化城市间互动 文化个性充分表达

“苏超”的独特魅力在于将地域文化深度融入赛事内核,13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充分“自我表达”。比如江苏人的“甜咸”之争,南京与无锡对战变成了“盐水鸭对阵水蜜桃”,南京在赛前的官方海报上,更是打出了“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的标语。还有刘邦故乡徐州对阵项羽故乡宿迁,网友说,现代版的楚汉争霸就是为了这一天。这些基于地域文化的“梗”不仅没有引发真实矛盾,反而强化了城市间的互动与认同。

江苏泰州市民 王进:其实输赢的结果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球员拼搏的过程。而且在我们观赛的过程当中,也更多地去体会到城市之间的友爱。

"全域"观赛:开启"第二现场" 再掀足球热潮

赛前,球迷们的购票热情十分高涨,而网上抽签的门票中签率只有1.2%。江苏不少地方纷纷设置了“第二现场”观赛点,球迷们集体观赛体验现场氛围。在泰州天目山街道,上千名球迷挥舞加油牌、高唱助威歌曲,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仿佛把街头变成了激情的绿茵场。

协同保障:赛后26分钟 6万多人丝滑散场

“苏超”赛事的庞大体系能够有序运转,离不开跨部门、多层级的科学协同与科技赋能。在11月1日晚决赛的散场时刻,26分钟完成6万多人丝滑散场,背后是一套智慧的城市交通系统在全速运转。

文旅赋能:释放“票根经济”的乘数效应

江苏台记者 黎明:为了让全国游客沉浸式感受这份东道主的热情,南京文旅诚意拉满,放出超强福利。全市近40家景区景点同步推出门票优惠,总统府、夫子庙、红山动物园、牛首山、栖霞山、长江游轮等一大波必打卡地标统统在列!

在苏超的玩法里,票根成为流量转化的起点。一张小小的门票,裂变成了连接住宿、餐饮、交通、零售等场景的“通行证”。

赛事热激发文体旅融合消费新动能

“苏超”也有效拉动了城市消费。数据显示,近期南京重点商圈客流环比增长8.1%,文旅景点客流增长10.3%;1—8月全省体育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3%,其中体育组织业务增速达27.9%。这一赛事IP已形成文体旅融合消费的新动能。

“苏超”赛事落幕,但人们对体育的热爱仍在继续。500多名参赛球员中,有程序员、快递员、村干部、高中生、大学生等草根球员。自今年5月苏超开赛以来,他们在绿茵场和各自的生活工作中往返跑,诠释了群众性体育赛事的魅力,那就是不设门槛、不计付出,只问热爱。

社区书记戴虎:一脚踩在田间地头 一脚踩在绿茵场

39岁的戴虎是淮安队的一名球员,平时就爱好踢球看球的他,还有另外两个身份:退伍老兵和党支部书记。

江苏淮安涟水县朱码街道韩陈社区党支部书记、“苏超”淮安队球员 戴虎:平时工作相对来说繁琐一点、忙一点,还有农忙、(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事情挺多的。

戴虎参加“苏超”期间,社区的同事和群众都非常支持。“苏超”的经历让戴虎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把足球运动带回社区。

戴虎:通过江苏这一次城市联赛,我希望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小朋友能放下手机,多一点户外的运动,多接触足球。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又能增强体质。我作为一个基层的村书记,也会让我们村里面老百姓慢慢地参与到足球这种氛围当中。

贴膜师殷嘉明:白天给汽车美容 晚上在球场追梦

宿迁队队员殷嘉明今年22岁,“苏超”比赛和训练期间,他晚上在绿茵场奔跑追梦,白天做好他的本职工作:汽车贴膜。

“苏超”宿迁队球员 殷嘉明:(我)今天贴得很快,就是因为能来训练,等我训完练还需要回去帮我徒弟一起干。你贴膜贴得多,自然而然就会贴膜;你多训练,球技也会增加(提高)。

随着“贴膜球员”的故事在网络传播,店里迎来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还有球迷定制了加油牌送到店里。

同事 刘义:原来宿迁队这么厉害的球员就在我身边,他如果去训练的话,我们都会帮他打打下手,帮他分担一下工作量。

颠球少年高驰:农村校园走出的"得分王" 志愿指导足球青训

同样来自宿迁队的“苏超”射手王高驰,是一名大一学生。他上过的小学,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张照片,一群满脸尘土的孩子簇拥着奖杯开怀大笑,第一排最左边那个没穿球衣的男孩就是高驰。爱上足球后,高驰走上了职业足球之路,从乡村小学的颠球少年,成长为今天“苏超”赛场的“得分王”。近些年来,高驰一直有一个习惯,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回到自己的小学,把专业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弟学妹。

“苏超”宿迁队队员 高驰: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帮助过我的人很多,我也想(用)我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