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5-09-02 16:40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5年09月02日 16:40   来源:新华网   

摘要: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高校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文探讨了新时代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则与路径,提出“魂脉与根脉相融”“守正与创新并肩”“民族与世界共生”三大原则,并通过思政铸魂、跨界融合、数智赋能等路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研究为高校落实文化传承使命、培育文化自信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对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在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新时代高校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承载千年历史、蕴含哲学、艺术、习俗等丰富内涵的集体智慧结晶,深刻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思维方式。传统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迈向未来的文化力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根基。高校需立足这一认知,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与拓展,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一、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原则

(一)“魂脉”和“根脉”相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秉持统一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历史厚壤,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它犹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既承载着“民惟邦本”的政治智慧、“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等思想“魂脉”,也延续着书法篆刻、传统戏曲、节庆礼仪等技艺“根脉”,二者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新时代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需以统一性原则为引领,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古典文学、传统音乐等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把握“魂脉”的思想内核;依托非遗传承工坊、古诗词歌曲吟唱、民俗体验活动等实践载体,让学生触摸“根脉”的技艺温度,从而在认知与体验的融合中深化文化认同。

(二)“守正”和“创新”并肩: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突出创新性

新时代高校传承传统文化并非简单“复古”,而是要深入挖掘其独特东方韵味,激活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与时代生命力,实现与当代文化活力的有机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论述为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亟须科技前沿的开拓者实现原始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坚定的信念——新时代学生当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努力探索,用实干为祖国增色添辉。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方能真正彰显其跨越千年的魅力。

新时代高校需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精神浸润、从技艺模仿向创新转化跃升,着力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以创承脉”的教育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扎根现代生活、服务时代发展,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滋养与创新创作的灵感源泉,进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民族”和“世界”共生:高校传统文化传承需彰显包容性

中华文明向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涵养包容性,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这种特质在当代高校文化传承之中也应凸显其时代价值。

新时代高校作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要将包容性意识融入教育生态:首先,可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推动传统技艺与海外高校联合创作;其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跨文化比较研究”模块,引导学生从历史交融案例中,理解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让民族文化符号在全球语境中获得新的叙事可能,最终实现从“文化输出”到“文明对话”的飞跃。

二、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新时代高校作为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地,应通过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探索创新性传承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走深走实,具体可从以下途径着力。

(一)思政铸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容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深植文化根脉和恪守精神本体,恰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智慧阐明,只有扎根传统,才能吸收营养内涵。“教育者先受教育,铸魂者先铸其魂”。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过程中以“立德修身”精神为主线,充分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从“经师”向“人师”跨越。

为此,高校应系统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群,进一步夯实高校人才培养的文化根基,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同时,鼓励师生开展传统文化实践项目,辅以如文化节、文化沙龙、文化讲座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教授传统技艺,推动传统文化教学从“单向传授”向“活态传承”的范式升级,以期更好地支撑高校育人目标,实现传统智慧与新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跨界融合:拓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多元渠道

聚焦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加强高校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共建课程,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与文创企业、文旅机构共建传统文化产业基地,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与文旅相融合;打造非遗工坊,搭建高校科研、学生创意对接平台,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将有形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通过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数智赋能: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与深层次的国际文化学术对话平台。在海外孔子学院开设传统文化双语课程,鼓励学生用多语种创作中华传统文化短视频;通过举办国际文化展会、艺术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各国青年的创作交流中,既展现音乐、戏曲、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当代演绎,又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视野;研发数字平台,利用全景技术360度实景展示历史文化场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从而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更具传播价值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传统文化并非尘封于历史,今天的文化是传统的延续和拓展;传统也并非已经消逝,而是活在当下并迈向未来的一股强劲的文化力量。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大德敦化·次第花开——研究生“导学思政”体系中师德师风教育落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D23135)]

作者:史芳芳;张冉;杨锋涛

关键词:教育强国战略;新时代;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所在单位:南昌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