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茂林修竹,翠色如海。清越笛音自青砖灰瓦间流淌而出,沿山涧潺潺流转,一幅诗意盎然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万亩苦竹林间,乡村职业经理人和运营者们播撒智慧与汗水,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内涵和品位。
竹笛破局
紫荆村位于杭州西部,是一个窝在山里的村子。“村道弯弯绕绕,客人一来,就说是进山了。”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指着远处的山说,“山里别的特产没有,就是苦竹多。”
竹笋味道苦,不宜食用,故得名苦竹。以前,这种竹子大多当柴烧,要么做纸浆,要么加工成简单的竹制品,没多少经济价值。
破题要从40多年前说起。20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发现山里的苦竹资源潜力,提供技术、设备和销售渠道,开始加工生产竹笛,村里负责提供厂房、原材料和劳动力。制笛技艺由当地老一辈传承,同时与音乐院校合作,引入外部专家,推进竹笛制作标准化和技术创新。
苦竹成“富竹”。随着产业不断发展,2000年前后,许多村民开设了竹笛加工作坊。再后来,制笛企业越来越多,产业快速崛起。如今,紫荆村拥有竹笛企业160余家,年产竹笛450多万支,全球每100支演奏竹笛中,就有85支产自这里。
虽然很多人知道竹笛,但并不了解“笛乡”紫荆。产业规模与品牌声誉未能同步,村庄发展与村民增收遭遇瓶颈,农文旅融合步履维艰……这些年,随着竹笛产业节节攀升,如何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列,成为大家思考的问题。
鲍明远说,之前投资商进入乡村打造旅游项目,往往着眼于通过单体项目赚钱,很少考虑能给村庄带来多少效益。因此,投资商常和村民发生矛盾。
村干部负责运营,也不现实。“做好村民自治这一块,工作量已经很大,把资源、资产变成资金、资本,必须要懂经营的人来做。”鲍明远的思路很清楚,“单个项目获利远远不够,要立足特色资源,把整个村庄盘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他坚持两点:第一,坚持整村运营,让全村老百姓都受益;第二,主要靠职业经理人用自己的智慧盘活现有资源,创造盈利点。
2021年,紫荆村发布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计划,有丰富策划和旅游工作经验的朱丹,从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开启了乡村运营之路。
“漫山遍野的苦竹可是宝贵资源,要用市场经营理念来盘活这些资源。”通过公开招聘来到紫荆村的朱丹,成为一名乡村职业经理人。
外来“和尚”能念好本地“经”吗?一开始,朱丹心里犯嘀咕。在几乎人人会制笛、能吹笛的紫荆村,怎么让自己融进去?
朱丹第一次听到用竹笛吹响的天籁之声,是村民丁厥一吹奏的《姑苏行》。灵动悠长的笛音,让她如痴如醉。她找到丁厥一,要跟他拜师学艺。
“笛子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音乐史上乐调最全、吹奏最难、技巧最多的乐器之一,有信心学好吗?”丁厥一问她。
聚精会神学了一节课,朱丹惊喜地发现,自己能连贯地吹出7个音节了。课后,丁厥一送了她一把珍贵的竹笛,“这个外乡姑娘,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
日复一日悠扬的笛声中,朱丹慢慢摸清与村民相处的门道,熟悉了竹笛工艺的制作过程和中国笛的历史文化脉络。
解决之道
竹笛制作殊为不易。竹林里的苦竹,历经四五年的“风刀雨剑”、霜冻雪侵仍修长挺立、无腐无蛀的,才能“雀屏中选”。砍下来的苦竹得放在避光、干燥、通风的地方,自然阴干两年以上。这期间,竹子不能出现任何发霉、开裂、变形等问题,还要保持恰到好处的湿度。
一刀破千竹,巧手现匠心。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却是无数精细技艺的浓缩,要经过选竹、烘烤、清内膛、画线、定音、打孔、塞木塞、校音、上虫胶等72道工艺。每一道工艺,朱丹都如数家珍。
“在世界竹笛家族中,中泰竹笛被誉为‘神韵暗流,玉笛飞声’。”说到这里,朱丹感叹,“天籁之音背后,离不开文化支撑”。
和老一辈人苦练技艺不同,“90后”“00后”渴望技艺创新,按照传统方式传授手工艺,或消磨掉年轻人对于竹笛制造的热爱。面对现代工业流水线生产,作为浙江省级非遗,竹笛制作技艺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寻平衡点?
走山田、访农家,朱丹和乡村运营人员遍访竹笛制作工匠,寻求解决之道。
“在原有技艺基础上,增加一些现代化设备,会提升产品精准度,使产品更加完美和标准化,符合年轻人需求。”竹笛制作技艺传承人丁志刚这样回答。
通过运营短视频,丁志刚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不仅悉心指导,还提供许多技艺创新方向。“我有一位徒弟来自四川宜宾,学成之后决定留在紫荆村。”言语之间,丁志刚难掩对后辈的欣赏之意,“在我们的建议下,她成为一位竹笛修复师,在修复中提升技艺,开辟了新赛道”。
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竹笛制作技艺焕发新生机。朱丹牵头打造“清笛制作半日游”文旅体验产品,让游客跟着村里的制笛师傅徜徉苦竹林,从砍竹子、背竹子下山,到烘烤竹子、划线、打孔,再到练习吹奏,吸引了大量游客。活动中,她请来数十位经验丰富的制笛大师参与竹笛体验环节,让游客与大师面对面交流。
这两年,紫荆村与知名直播公司对接,搭建公益数字人非遗推广平台,推出“非遗小讲师”等公益活动,竹笛制作技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前来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业兴人和
以苦竹为载体,串起人们的乡愁记忆,一场以竹笛文化为核心的“总动员”开始了!
在“非遗竹韵‘竹’够有趣”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中泰小学民乐团合作成立紫荆艺术团,让这里的孩子吹着竹笛加入一场场文化交流活动中;与其他村落28个职业经理人搭建合作平台,引入多个农文旅业态……
紫荆村热闹了起来:进一步健全竹笛展示馆、竹音斋、竹音广场、百乐集、紫荆书院等基础配套设施,产学研游融合提速。
奏竹笛、谈特色、话乡情……有了人流量,还得让乡村更有“看头”,村民更有“赚头”。可一听到建小而精的庭院要拆鸡笼鸭舍,还得自掏腰包改造房前屋后,村民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突破口在乡村青年丁雨晨身上——这个返乡创业的“笛二代”爱好摄影,思想开明。
“把犄角旮旯里的杂草换成一株株福禄考,逆光拍出来像幅油画。”丁雨晨拿着自家的改造图纸,一边跟大家交流拍摄技巧,一边解释说明改造的好处。几次沟通下来,村民们开始心动了。
经过20多天的改造升级,丁雨晨家的庭院焕然一新:屋内的陶罐插上野菊花,青砖地缝里冒出三叶草,农家蜂蜜摆放在院子里,成为家里新的收入来源。
消息传开,有村民们主动要求改造。丁雨晨联系乡村运营师,让专业团队给大伙设计改造方案——李伯家挨着桃园,应该在屋檐下挂上几个风铃;王婶的老房子带雕花窗棂,要刷上红色漆,与绿色的藤蔓融成一片……
“不久前举办的竹笛文化节,在庭院里摆摊,卖自家做的梨膏糖、五香条、麦香饼等,收入增加不少。”丁雨晨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文旅融合带来的实惠。
“庭院经济”不局限于庭院。朱丹和乡村运营师们正考虑借助专业运营平台,帮助村民线上线下销售特色农产品。如今的紫荆村,个个有活干,人人有钱赚,一派业兴人和的景象。村里的竹笛年销售额约3.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5.3万元。
“立足特色产业,尤其围绕‘种竹、做笛、卖笛、演笛’,让紫荆村不仅是竹笛的生产中心,更成为竹笛和苦竹衍生产品的创新中心、笛文化传播中心,并向农文旅融合示范地、共同富裕样板地迈进。”对于未来,鲍明远很有信心。
竹海绵延,笛声悠悠。紫荆村的新老村民们,将继续用奋斗脚步丈量乡村全面振兴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