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落实这一部署,必须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当前全球风险社会形态不断演化,极端天气频发、地缘风险上升、技术迭代加速,必须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使城市具备相应的“免疫力”“自愈力”与“进化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建设之路。
第一,实现从工程思维到生命思维的“理念升维”。要避免把城市当作工程组件来拼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陷入“反复修、反复涝、反复堵”的怪圈。城市是复杂的庞大系统,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每一根管网、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都是“器官”与“细胞”,彼此嵌套、动态耦合,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以系统性、生长性、适应性来谋划城市,才能让安全可靠内化为城市的韧性基因。
第二,从城市顶层规划之初完善城市韧性骨架。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骨骼强健,要把韧性建设“前置”到国土空间规划,变事后应急为事前预置,同时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统筹布局水、电、路、网“生命线”,确保重大基础设施的冗余度和可替代率。例如,北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托“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构建3条韧性支撑环,辅以8条区域战略资源供给通廊和若干关键设施支点,形成“点—线—环—面”耦合的韧性骨架。
第三,优化基础设施让“血管神经”更通达。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升级,如果把城市地下管网比作血管,智慧感知系统就是神经,韧性建设需要让城市拥有“自我感知—风险预警—精准修复”的完整反射弧。例如,深圳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把治水与治城合一,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并布设大量物联网监测点,实时诊断城市“血压、心率”;雄安新区打造“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综合管廊与数字孪生同步交付;等等。
第四,以空间治理的“微更新”激活“细胞再生”。对城市而言,老旧小区、城中村就是最易受损的“薄弱细胞”。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下足“绣花”功夫。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探索“小规模、渐进式、参与式”微更新,既守住了烟火气,也提升了安全值。包括保留原有街巷肌理,植入抗震加固、消防安全、雨洪调蓄等功能;引入社区营造师,发动居民共同绘制“风险地图”,把邻里网络转化为应急网络;通过功能混合、留白增绿,提升社区在极端情景下的“孤岛存活”能力。
第五,构建多元共治的“免疫系统”提升社会韧性。生命的强大离不开免疫系统,城市风险往往具有跨域、跨界、跨灾种的特点,必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抗体”。一方面,完善“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应急响应链,如北京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深圳的“应急第一响应人”制度,把治理末梢延伸到楼道、家庭;另一方面,培育韧性文化,把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区教育,常态化开展“无脚本”演练,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市民自觉。
有韧性的城市能够在风雨中挺起脊梁,在创伤后迅速痊愈,在挑战前不断进化。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城市当作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精心呵护,让安全韧性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鲜明的底色,让亿万市民在每天的晨曦与灯火中安心享受美好生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詹承豫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