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这是我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从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成为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6个国家的“上合组织大家庭”,是当今世界覆盖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自去年7月接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我国与各方加强政策沟通,深化一系列合作,推动上合组织朝着更高水平不断发展。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安全合作内涵持续丰富
上合组织致力于维护地区安全,如何全面理解其安全合作的内涵?
许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因安全之需而生,更因安全之基而兴。维护地区安全是上合组织优先合作方向,在机制化建设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上合组织诞生于冷战阴霾未散的国际背景下,为弥合地缘政治分歧、营造普遍安全环境、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作出特殊贡献。从“上海五国”机制一路走来,上合组织通过互信和协商成功解决了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安全问题,并为进一步的安全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2001年上合组织正式成立时,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同时公布的是各成员国元首共同签署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地区性、综合性国际组织对安全合作的重视。同时,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也由传统安全领域成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2004年,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成立,与上合组织秘书处同为该组织的两个常设机构。
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从携手化解共同的安全威胁因素,到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再到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持续丰富安全合作内涵,为保障地区安全和稳定作出卓越贡献。
创造性提出新安全观与合作理念。在成员国共同努力下,上合组织为捍卫区域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维护着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有力打击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毒品走私和跨国有组织犯罪,发展了区域合作,加强了睦邻互信关系。为共同有效应对全球挑战,上合组织创造性提出新安全观与合作理念,并成为指导安全合作的重要准则。在2012年举行的上合组织北京峰会上,成员国元首签署关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地区的宣言,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不确定的国际形势和地区面临的新安全威胁与隐患,提出在世界上建立尊重所有国家利益的、不可分割的安全空间。习近平主席2014年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人类社会通往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上合组织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追求实现普遍的共同安全。
持续完善地区安全机制。成员国安全执法部门间的合作、配合、交流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首先,上合组织成立至今,已形成在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合作、防务安全合作、安全司法合作、安全执法合作四大安全执法部门领导人会议机制,在安全政策沟通、情报信息交流、跨国执法协作等专业化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进一步形成地区间合力。其次,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签署了一系列安全合作法律文件,涉及相关机构的设置与运作、防务安全合作、边境安全合作、反恐情报合作、打击毒品合作等,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础。最后,成功组织完成了不同主题的联合执法行动及军事演习,重点在边境执法、联合反恐、军事维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组织实施了“天山”“东方”“和平使命”等系列联合演习,演习的参与方和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提升了成员国执法安全部门间的协作能力,对地区内的敌对势力产生了强大威慑作用。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反恐协作—2024”联合反恐演习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集结了各成员国主管机关开展反恐力量实兵实警联合演训,是我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后主导的一项重要安全执法合作行动。
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倡导成员国秉持超越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新五观”,先后提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建设团结互信、和平安宁、繁荣发展、睦邻友好、公平正义“五个共同家园”等重要倡议,宣布中方在执法安全、经贸投资、公共卫生、人文交流、减贫等领域多项合作倡议,不断丰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和外交实践。在2021年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上,各成员国元首研究了将塔什干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升级为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综合中心、在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基础上设立信息安全中心、在比什凯克设立上合组织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在杜尚别设立上合组织禁毒中心等倡议,以进一步凝聚政治共识、激发合作动能、发出共同声音、采取联合行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上合组织将在“上海精神”指引下,继续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本地区各国人民创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谐友好的良好环境,通过有效务实合作为地区发展乃至全球发展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经济合作空间积极拓展
在深化经贸、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方面,取得怎样的积极成果?
刘华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上合组织国家凝心聚力,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聚焦可持续发展,拓展全方位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政策沟通更加密切。迄今,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新版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乌兹别克斯坦结束乌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政府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海关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夯实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
互联互通不断升级。上合组织国家大多为邻国,为构建跨境运输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2024年,途经该地区的中欧班列共开行1.9万列,同比增长10.7%。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货运量稳步上升,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区域国际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空中丝绸之路畅通连接,从中哈原油管道到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从中俄原油管道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区域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日渐完善。数字化赋能软联通,中哈边境巴克图口岸智慧升级,中俄满洲里—外贝加尔斯克公路口岸采用过境卡车电子排队系统,提升了通关效率,区域物流运输更加畅通。
贸易规模稳步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7月,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合计5197亿美元,同比增长2.7%,再创历史新高。中国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塔吉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亚美尼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农产品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来自俄罗斯的冰激凌,阿塞拜疆的石榴汁,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鲜食葡萄、蜂蜜、甜瓜、车厘子、柠檬等应季水果,不断进入中国百姓餐桌。借力丝路电商,各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成效凸显。
区域投资提质增效。金融合作不断创新,上合组织银联体成员行融资合作日益加强。各方大力推动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中国新疆银行与中亚国家7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中国的支付宝等与哈萨克斯坦企业对接,中国银联卡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实现本地发行,助力投资持续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各类投资存量逾1400亿美元,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突破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6800亿美元。中国成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除传统的能源矿产资源领域外,农产品深加工、绿色能源、汽车制造和物流运输业成为投资新热点。爱菊中哈粮油合作项目建成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跨国大物流、大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供应链体系,成为中哈产能投资与合作的典范。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生产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成为中亚绿色转型的技术标杆。中国企业为塔吉克斯坦建设首个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为当地民众提供清洁高效的电力资源。中国的技术、资金和经验助力上合组织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数字经济成为亮点。为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合作,我国建立了中国—上合组织大数据中心,并设立新疆分中心、哈萨克斯坦数字技术交流基地、中国广州数字技术培训基地、中国重庆数字技术培训基地4个分支机构,构建“国内实训+国际交流”双轮体系。两年来,大数据中心累计为上合组织国家培训数字技术人才770余人次,提升了区域数字能力储备,为深化数字经济合作提供人才保障。
地方合作释放潜力。上合组织国家彼此相邻,边境地方合作具有特殊意义。中方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生态环保创新基地、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在农业、经贸、司法、环保和地学等领域搭建广泛的地方合作平台,并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巴基斯坦提出千名农业人才赴华培训项目,利用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学习我国的先进干旱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其农业现代化进程。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复制陕西杨凌高科技农业园区管理模式,显著推动了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上合组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大大拓展了区域经济合作空间。
天津峰会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将推动上合组织进入更加团结、更重协作、更富活力、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人文交流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在不断夯实民意基础方面开展了哪些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
韩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副所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上合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上合组织成立以来,人文交流之路越走越宽,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引领下,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不断夯实长远发展的民意基础。
理念路径创新。在文明互鉴过程中,中国提出的新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等与“上海精神”强调的“尊重多样文明”一脉相承,充分尊重成员国的文明多样性和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不同文明间交流对话,推动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文明共存共荣的新路,为上合组织全方位合作夯实了根基。
合作机制完备。在法律基础方面,上合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人文合作政策文件,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文件,还有专门性的合作协定,涵盖上合组织人文合作的主要领域。在机制层面,已形成涵盖不同层次、较为完善的人文合作机制,既有元首峰会、总理会议等为上合组织国家间的合作确定方向,也有部长级会议制定行动计划,还有司局级的工作组,负责起草和落实达成的文件和计划。除官方机制外,多国还建立了民间交流机制,比如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上合组织民间外交中心、塔吉克斯坦成立上合组织友好合作中心等。
品牌项目涌现。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合作拥有一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项目,比如主题年活动,2021年是文化交流年、2023年是旅游年、2024年是生态年、2025年是可持续发展年。依托主题年活动,上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显著推动了文化、旅游、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深化。此外,青年交流营、青年科技创新论坛、鲁班工坊、减贫论坛、妇女论坛、民间友好论坛等项目,进一步筑牢上合组织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推动各成员国增进团结互信、加强互学互鉴。
合作亮点频出。其一,旅游合作潜力充分释放。上合组织国家有140多个文化历史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成员国间的旅游合作以及“上合组织八大奇迹”系列活动、“上合之夏”“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等多边合作积极开展,不仅带动地区国家间的文明互鉴和人员交往,更促进了一系列文旅产业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二,医疗卫生合作提升民众获得感。医院合作联盟、医药合作发展大会、传统医学论坛、远程医疗合作平台等如火如荼,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2023年至2024年,中国派遣“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专家团队为上合组织国家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2000例,在当地获得广泛好评。其三,人才培养渠道日益成型。上合组织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上合大学的组建,该大学是由上合组织各成员国遴选出来的项目院校组成的一个跨国大学网络。近年来,中国20所院校已与上合组织国家约60所高校促成了7个领域1200多名学生交流往来,专业方向扩展到11个,学生培养从硕士研究生拓展到本科生和中职学生,不仅夯实了成员国间的教育合作基础,而且成为开展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的新载体。
“上合组织大家庭”地处亚欧大陆,历史上丝绸之路贯通域内,各国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正是得益于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上合组织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差异,树立了新型国家关系典范,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合组织大家庭”,不断汇聚更大范围的国际共识,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展望未来,需以更加务实高效的行动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为本地区及世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一是因地制宜、深入推进人文交流机制化、长效化。将人文合作进一步落实落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标准,共享人文交流合作成果。二是继续打造好艺术节、上合大学、传统医学论坛等人文品牌项目,用好青年交流营、妇女论坛、媒体论坛、民间友好论坛等平台,发挥好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社会团体作用,搭建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三是优先选择文化、医疗卫生、旅游、科技、教育、扶贫等多数成员国亟需发展的领域作为合作突破口,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品牌项目,不断赋能“上合组织大家庭”建设。(本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