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年抗战的悲壮历程中,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本侵略军,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东北烈士纪念馆中,一件件珍贵文物讲述着东北抗联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悲壮事迹。在纪念馆二层的一处玻璃展柜中,一支锈迹斑驳的柯尔特式自动手枪静默无声,却仿佛诉说着东北抗联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传奇人生。“赵尚志正是用这把枪与敌人血战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枪不仅是武器,更是白山黑水间永不屈服的铁血证言。”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韩瑞说。
1941年10月,赵尚志带领4人小部队从苏联回到东北鹤立县(今鹤岗)北部山区。当时他只带着一支步枪,同行的张凤岐将自己的柯尔特式自动手枪送给他使用。
1941年末,赵尚志率小部队在鹤立、汤原北部活动的消息被敌人侦知。敌人想尽办法搜山7天未果。1942年年初,敌人派特务刘德山、张锡蔚潜入赵尚志部并诱骗其去袭击鹤立县伪梧桐河金矿局警察分所和警备队。队伍在大雪中行至距警察分所2公里的吕家菜园子附近时,刘德山诡称去小便,突然从背后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猝不及防,腰、腹部中弹倒地。当刘德山又要向战士王永孝开枪时,赵尚志强忍剧痛回手两枪将其击毙。赵尚志知晓伤势严重,难以脱险,便将装有文件和活动经费的背包交给身边战士,命令他们迅速转移。
赵尚志重伤被俘后宁死不屈,怒斥伪警察:“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了祖国,将来要受到人民的审判。”此后他闭口不语,忍着剧痛,狠狠地瞪着敌人,8个小时后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斗争中,东北抗联的将士们不仅要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还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东北冬季漫长严寒,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到40摄氏度,无数抗联战士被冻伤、冻残。据抗联老战士单立志回忆,1939年冬天没有棉衣穿,队伍靠挖雪坑烤火取暖,身体一面热一面冷,许多年纪大的战友被严寒夺去生命。日军的严密封锁和恶劣的极端环境致使队伍减员严重,东北抗联从最多时的3万余人锐减至不足2000人。
烈士们用鲜血染红了白山黑水。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许多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都战至牺牲。据不完全统计,自1933年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起,到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
艰苦斗争和恶劣环境练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如今,昔日残酷的战场已成振兴热土,国家级新区、产业园区日新月异。今昔巨变,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也激励着后人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华章。(经济日报记者 苏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