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贵阳8月30日讯(记者宋雅静) 28日下午,国家数据局在贵阳市成功举办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据基础设施主题交流活动”。活动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代表,通过主题报告、成果发布等环节,共探数据基础设施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路径,助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数据基础设施主题交流活动现场。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多方嘉宾齐聚,锚定发展核心方向
活动现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冰,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等嘉宾出席,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把脉定向。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致辞。
刘烈宏指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形成以释放数据价值为目标,以网络为支撑,以算力为底座,以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面向“十五五”,国家数据局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持续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致辞。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介绍,2025 年上半年贵州GDP增长5.3%,在建和投用重点数据中心49个,智算占比、国产化率超90%,建成全球首条400G全光网算力通道,“算力券”政策降低企业用算成本,诚邀各方深化合作共享数字红利。
专家献策,破解绿色算力与软件难题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以《数据基础设施——绿色数据中心创新发展》为题指出,2024年我国算力总耗电量达3000多亿度,预计2030年占比将超13%。其团队研发的浸没式液冷技术实现1.065PUE,建成国家首个兆瓦级示范项目,节电超40%且不受地理限制,为“东数西算”与“热数据”就地计算互补提供支撑。

陈建峰作主旨演讲。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围绕《数据基础设施核心软件体系》提出“云际计算”理念,建议通过对等协作机制连接分散算力资源,构建统一操作环境。目前该系统已适配十多种算力资源,部署21个节点,纳管超900个算力中心,未来将形成算力使用效率宏观指标体系。

王怀民作主旨演讲。
行业代表分享,解锁建设新路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数据基础设施需解决 “连接”与“流通”问题,国家数据局“三统一”(统一目录标识、身份登记、接口要求)为数据连接奠基,6条技术路线逐步收敛融合,未来将支撑AI大模型开发与“人工智能 +”场景落地。

余晓晖作主旨演讲。
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强提出算力网建设“三个五”思路:从算力普惠、绿色发展等五维度考量,以适度超前布局等五思路推进,突破算力供给、服务效能等五议题,推动算力集聚化、协同化、绿色化发展。

徐强作主旨演讲。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坚波介绍“四个维度、三个层级、60个指标”监测体系,覆盖互联互通、生态运营等维度,已落地16省25市,实现设施“建好、管好、用好”。

刘东作主旨演讲。
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刘东呼吁构建全球互联互通设施,依托开放数据空间网络解决跨域跨境数据流通,通过标准化连接器打破数据孤岛,目前已在医疗、科研领域试点。
地方实践分享,提供建设样板
贵州省数据局副局长江阳分享 “五大举措”:政策先行明确路线,建成49个数据中心、算力超92Eflops,构建“3秒、10毫秒、20毫秒”时延圈,算力调度平台升级至3.2版本并与国家平台互联,在影视、工业等领域落地应用。

江阳作主旨演讲。
江苏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万军介绍“1+2+N+X”数据流通架构,全省算力达61.54Eflops,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11.8%。下一步将通过“一局一中心一集团”机制完善制度,推进算力平台与国家互联,南京、苏州已形成35个数据流通典型场景。

王万军作主旨演讲。
三大成果发布,算力网建设迈新阶
此外,活动发布三项重要成果:一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试验验证平台,由21家单位10个月攻关建成,为算力设施建设里程碑;二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第二批先行先试工作,确定65个承担主体,覆盖80%以上省(区、市)及15个重点领域;三是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效与典型案例,通过视频展示跨领域融合成果,为行业提供标杆。

发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试验验证平台。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第二批先行先试工作,确定65个承担主体。
此次活动凝聚各方共识,明确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路径。随着成果落地,将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