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浦东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2024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稳居全国经济强区前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达3305亿、4100亿和163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3.6%。
◇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一个个大科学装置让人目不暇接。上海光源照亮“微米界”,运营以来服务支撑用户完成2万多个实验课题,助力病毒结构解析、新材料研发等前沿研究,是目前国内用户和成果产出最多的大科学装置之一;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为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关键支撑;李政道研究所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基础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物理学前沿进展。
◇近年来,浦东实行经营主体登记确认制、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经营范围登记以及“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改革,通过确认制方式共受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13.9万户次。将饮品店、游泳馆、剧本娱乐场所等9个行业纳入“一业一证”,改革范围拓展至58个行业,确保经营主体“耗时更少”“需要提交的材料更简化”和“跑的次数更少”。
◇浦东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人,三大先导产业人才约40万人,金融人才约35万人,航运人才约23万人,初步形成全球高端人才集聚、海内外人才融合发展、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才高地。
◇目前,浦东新区拥有各类总部企业超1000家,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民营企业总部、大企业总部、营运总部、区域性总部等多种类型,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正在形成发展强引擎。
盛夏时节,华灯璀璨,黄浦江两岸广厦林立、流光溢彩、物阜民丰。拔地而起的陆家嘴金融城与百年外滩交相辉映,诉说着浦东新区这片热土的发展变迁和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谋篇布局,为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前进方向。
2016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浦东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围绕“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等目标,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到《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再到《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赋权浦东新区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
近年来,浦东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更好发挥大科学设施集聚优势,夯实“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扎实推进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全面推进改革系统集成;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引进培育高能级功能性机构,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在中央和地方协同推进下,一批重要改革任务取得新成效,一批首创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顺利落地,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
2024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78万亿元,稳居全国经济强区前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达3305亿、4100亿和163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3.6%。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浦东新区正铆足干劲闯新路,奋勇争先促改革。
“软硬”兼施驱动科技创新
近年来,浦东新区着力打通“从0到1”“从1到100”的科技创新全链条。C919大飞机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爱达·魔都号”邮轮全球首航,17个一类新药相继上市,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落地张江……浦东新区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亮点频出。
——建设全球顶级科学设施集群,加速科技资源要素集聚,支撑原始创新突破。在浦东,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集聚。浦东新区已建、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设施达到14个,吸引李政道研究所、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等一批基础研究机构落户,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一个个大科学装置让人目不暇接。上海光源照亮“微米界”,运营以来服务支撑用户完成2万多个实验课题,助力病毒结构解析、新材料研发等前沿研究,是目前国内用户和成果产出最多的大科学装置之一;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为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关键支撑;李政道研究所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基础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物理学前沿进展。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贯通成果转化全链条。浦东新区在具身机器人、合成生物、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打造“产品型+平台型+技术型”全链条生态。依托张江机器人谷、模力社区等重点园区,兴建人形机器人领域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超百家机器人生态企业,聚焦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助力新兴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浦东新区逐步夯实“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一大批优质科技产品脱颖而出。近期,中国首款和第二款CAR-T细胞药物在张江研发成功并实现商业化。
上海医药携手一流高校及顶尖科研机构共同创立孵化器——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2024年10月,创新型企业靶联生物拎包入驻中心搞研发,节省大量设备投入,项目进程大大加快。
浦东着力畅通创投资金循环,支持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机构开展资金跨境双向流动,鼓励金融机构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设立创投基金;支持设立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并购基金,推动私募股权份额转让平台建设,为科创企业注入源头活水。
上海QFLP主要投向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领域投资占比超四成。“QFLP试点的实施不仅在引入国外高精尖机构加速集聚国内方面取得效果,还在增强优质资源配置国内产业等方面成效显著。”国家外汇局上海市分局相关人士介绍。
——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翻番、生物医药创新药占比全国领先、人工智能形成“智能+”融合应用生态产业的目标。
围绕目标,浦东新区以链式集聚促产业发展。以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为核心,集聚300余家设计企业,引入中芯国际、华虹等龙头,形成“设计—制造—封测—材料”集成电路全链条发展态势;在生物医药产业,张江药谷集聚全国15%原创新药企业,建设起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地标;在人工智能领域,张江人工智能岛与金桥机器人谷联动,聚焦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应用,吸引傅利叶、智元等头部企业,推动应急管理、智慧养老等场景落地。
目前,浦东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产业集群。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已形成全球领先的技术突破,阶梯医疗研制出国内首款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植入式系统,计划启动长期临床试验。
系统集成放大改革综合效应
浦东聚焦全链条全周期,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协同联动和衔接配套力度,改革系统集成效应不断放大。目前,引领区、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等各项重大国家战略完成率超91%。
——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烈日炎炎,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南港码头,一辆辆新能源轿车从码头开上滚装货轮,走向全球。
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试点,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海关一线径予放行政策在上海南港适用,为港口发展释放新的增长空间。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有限公司临港码头运营部计划调度科经理龚亮告诉记者,这一政策落地南港码头以来,汽车保税中转超9.9万车次,较传统备案模式节省通关时间约50%。
试点一年多来,总体方案的80条试点措施已基本落地,形成了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自贸方案”。
浦东持续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近期,气候投融资试点完成首个项目融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交易改革实现首单突破。
——立法保障重大制度创新,巩固深化改革成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需要,制定出台23部浦东新区法规,主题涵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生态、强化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
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保税维修业务发展若干规定》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专门规范保税维修的地方性法规,为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提供新机遇。
该规定颁布后,科医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在其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片区的工厂内,工程师们加紧对一批来自海外的激光器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后续这批设备将复运给海外客户。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表示,浦东新区重点聚集改革所急、开放所需、创新所期,通过创制性、引领性立法打通裉节堵点,实现在法治轨道上先行先试。用好浦东新区特殊立法权,一方面能够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法规,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有助于巩固和深化既有改革成果,实现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探路确认制改革深化“放管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浦东新区深入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着力放宽市场准入、简化登记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浦东新区实施全国首部登记确认制的地方立法——《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引领和保障浦东商事制度创新走在前列。
确认制最大限度将经营自主权交还给经营主体和市场,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经营主体不必变更经营范围即可直接从事非主营的一般经营项目,为其寻找发展新赛道新空间提供更多便利。
近年来,浦东实行经营主体登记确认制、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经营范围登记以及“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改革,通过确认制方式共受理企业设立、变更登记13.9万户次。将饮品店、游泳馆、剧本娱乐场所等9个行业纳入“一业一证”,改革范围拓展至58个行业,确保经营主体“耗时更少”“需要提交的材料更简化”和“跑的次数更少”。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地标,浦东新区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扩大金融集聚效应,探路数据跨境交易,以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企业家和优秀人才集聚。
——扩大金融集聚效应,着力推动制度型开放。在前不久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8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其中一项是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创新跨境应用场景至关重要,此前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的首笔航贸再保险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即为这一领域的首试首创。
负责这项业务的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勇介绍,通过推出“融资信贷服务”“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信用保险服务”“新型国际贸易结算”四大专区服务,打造单一窗口金融服务新名片,目前单一窗口全年交易结算额近2000亿元,全年为外贸企业提供普惠贷款40亿元。
浦东持续扩大金融集聚效应。近期,全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国产飞机跨境租赁项目落地,上海期货交易所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成功上市,上海股交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开板运营,法巴证券等外资金融项目落地,新增金融机构33家,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创建平台、制定规则,打造全球数据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节点。浦东新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开展数据交易服务,建设以交易链为核心的数据交易和流通关键基础设施,创建数据要素流通创新平台,制定数据、软件资产登记凭证标准和规则。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落地,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国际专区跑上快车道,已吸引超过20家国际数商合作,成功上架近200款国际数据产品,覆盖专利、金融、生物医药等多个关键领域,加速优质国际数据资源的引入流程,显著拓宽国内用户获取全球数据的合规渠道。
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登高介绍,数交所积极探索高效、合规的数据跨境双向流动新机制,推动国内外企业开展数据跨境流通业务合作,促进全球数据互联互通,助力上海数交所打造成为全球数据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节点。
目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已建成全国首条数据交易联盟链,挂牌交易超过5000个数据产品。
——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浦东全力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浦东新区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的市辖区,将大大便利外国高端人才来浦东从事管理、技术、科研、教学、指导、咨询等事务。
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关于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对外发布,出台提供创新创业“首站”服务、集聚青年科技人才、全方位支持创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持续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目前,浦东新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人,三大先导产业人才约40万人,金融人才约35万人,航运人才约23万人,初步形成全球高端人才集聚、海内外人才融合发展、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才高地。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核心区,浦东新区积极打造全球资源配置高地,不断释放“强磁场”,吸引全球的资金、货物、人才持续汇聚。
“我们是获批登记后完成产品备案速度最快的外资私募之一。”宽立资本中国区负责人林涵说。2024年2月,宽立资本正式签约落户陆家嘴金融城,当年即登记为外商独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今年1月,该机构私募产品完成备案,发售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第一只产品,随后又分别完成第二、三只产品备案。浦东新区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作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核心功能区,目前陆家嘴金融城集聚了80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全国80%的外资资管机构、40%的外资法人银行、近1/3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近1/4的保险资管机构,成为全球资管机构在国内的重要集聚地和展业地。
与此同时,浦东着力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努力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要枢纽。
今年,上海市为第40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颁证。其中,浦东新区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外资研发中心获颁证书。
新近获颁证书的康蒂思是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先行者”,1996年进入中国,过往的营运地区总部此次升级至更高能级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康蒂思大中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跨越主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和落户的1.0阶段,专注于增强集聚效应、提升发展质量的2.0阶段,如今的浦东新区,总部经济正向着3.0阶段稳步迈进,致力于构建具备高水平新质生产力的总部经济生态圈,通过政策培育、持续赋能和协同创新,不断增强总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浦东新区拥有各类总部企业超1000家,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民营企业总部、大企业总部、营运总部、区域性总部等多种类型,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正在形成发展强引擎。
“我们深刻认识浦东新区承担的职责使命,更加积极有为地担起发展重任。”浦东新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浦东新区将着眼战略性、结构性、基础性任务,坚定不移打好稳增长攻坚战、科创产业生态攻坚战、高水平开放攻坚战、营商环境攻坚战、功能区转型攻坚战。抓好国家赋予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任务,推出更多首创性、集成性、引领性改革成果,更大力度推进“苗圃变森林”,提高改革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
(《瞭望》2025年第29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永前 杨金志 杨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