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大桥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助力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2025-07-12 06:2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国铁建大桥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助力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2025年07月12日 06:27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周 琳

  走进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由36块LED拼接屏构成的数字屏幕旁,技术人员只需用指尖轻点智能交互终端,便可将地铁隧道盾构机的精准掘进轨迹、智慧车站施工管理的全流程数据、现场安全文明的动态监测画面,以4K超高清画质实时投映到巨幕之上。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11年,驻天津央企中国铁建大桥局加快打造城轨建设先锋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从盾构穿越复杂地层到智慧建造重塑施工范式,通过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从蓝图走向现实。

  攻克技术

  在北京地铁13号线建设现场,隧道深处传来盾构机的轰鸣声,随着刀盘转动,昌平区回龙观东大街站至回龙观东站区间成功对接,为全线贯通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中国铁建大桥局进入北京地铁市场的第7个项目,项目团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及时风险管控,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实时监测盾构机姿态和地面沉降情况,加强管线及周边道路巡查,精细化控制盾构掘进各项参数,最终实现了项目全线贯通。”中国铁建大桥局北京地铁13号线项目负责人胡旭东说。

  北京地铁4号线是中国铁建大桥局在北京地区的首个项目。“项目包含一站一区间的施工任务,其中,中关村站至北京大学东门站区间存在20多种断面类型,过渡断面结构复杂。我们根据地质条件,不断钻研盾构施工工艺,通过及时调整盾构机掘进姿态、优化盾构机刀盘、改良渣土等方式,最终成功克服了隧道施工难题,完成施工任务。”当时担任中国铁建大桥局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现场技术员的王新强说。

  在北京地铁4号线建设过程中,中国铁建大桥局先后攻克富水砂层、浅埋深、断面类型多等难题,开创“动态监测+微扰动控制”施工工法,保障了线路穿越核心区域的安全。项目竣工后,不仅为公司积累了大城市中心区地铁施工的宝贵经验,也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多年来,中国铁建大桥局攻克了当时被专家称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第一难地铁车站”的北京地铁7号线双井站8导洞相关车站技术难题;建成了被誉为“一次性投入使用功能最全的车辆段”——北京地铁6号线五里桥车辆段;开创了北京地铁车站建设中首例固定式防尘隔离棚全封闭施工场地——北京地铁17号线香河园站;参建了国内最大规模既有地铁线改造工程——北京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推动北京轨道交通取得较快发展。

  筑牢品质

  中国铁建大桥局因地制宜,通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监管等方式,确保工程施工安全,打造品质工程。

  2019年,随着天津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破土动工,中国铁建大桥局在天津开拓新市场。面对天津典型的软土地层、高水位地质条件,地铁施工极易发生流砂、管涌、坍塌等地质问题,中国铁建大桥局持续推进创新。“防水、止水是关键,必须确保盾构掘进安全、高效。”时任天津地铁6号线项目经理的周双禧说。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盾构机智能感知+同步注浆动态调控”技术,集成刀盘数据、土压数据、同步注浆、监控系统等功能,实现地面地下联控,确保施工质量。

  在天津地铁8号线湘江道站施工中,一台方盒子形状的新钻地机投入挖掘工程。“项目团队针对天津特殊的地质条件,使用竖向高、宽度窄的矩形顶管机在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正线掘进。应用方形顶管技术,一边挖土一边往前钻,同时把拼好的管道往前顶,不仅又快又好,还适用于不同地层。”中国铁建大桥局天津地铁8号线项目负责人陈越说。

  技术创新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项目中两个地铁站区间使用的矩形顶管机宽5.9米、高6.7米,需攻克区间埋深大、水位高等难题,还要穿越粉质黏士及液化砂地层,项目团队通过三维地质建模预判风险,动态调整掘进参数,并采用高黏度膨润土、高分子聚合物与黄土混合浆液作为减阻密封材料,实现矩形顶管机边切削边排土边顶进,有效解决了地面沉降、机体磕头、管节连接处漏水等问题,圆满完成了隧道施工任务。”陈越说。

  智慧管理

  近年来,在城市轨道建设中,中国铁建大桥局加快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智慧城轨管理平台,通过运用物联网、三维技术、建筑信息模型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集成化管控与运维管理。

  在河北省石家庄地铁5号线光华路站到谈固北大街站施工段,中国铁建大桥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智慧城轨管理平台技术负责人张利正带领工程师们在电脑里的“施工模拟器”上反复修改方案,提前找到并解决了20多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这个平台借力大数据,24小时紧盯盾构机等设备“脉搏”,打造出一个全天候“智能指挥大脑”,让整个地铁施工的运维、安全、进度、技术、资产和数据管理等更高效。

  “通过智慧化手段,中国铁建大桥局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管理智能化,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过程的三维一体化虚拟场景,提高了管理水平。例如,在盾构施工中,可借助传感器收集刀盘扭矩、推进速度、注浆压力等数据,通过大数据算法及时预测设备故障和施工风险,实现预防性维护和精准管控,使得项目施工质量获得显著提升。”张利说。

  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监控平台,目前中国铁建大桥局轨道建设队伍已完成全国30余个地铁建设项目数字化升级,构建起“总部中枢—区域节点—项目终端”三级联动体系。公司创新打造的“千里眼”智能监管系统,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远程巡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设备异常振动、人员违规操作等隐患进行毫秒级响应。这种全天候、立体化的智慧监管模式,正重塑传统工程管理格局,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装上数字化“安全引擎”。

  瞄准未来发展,中国铁建大桥局将在城轨建设中,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机器人换刀、无人驾驶等方面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推动公司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