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应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美育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其地位日益凸显。在学科交叉融合与青年多元化成长的时代背景下,深化美育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美育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同样面临一些挑战:美育存在形式化倾向,部分院校“重形式轻内涵”“重活动轻体系”,美育资源分散较为孤立,评价机制相对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美育“形未实、效未彰”,制约了育人质量的提升。突破美育发展困境,构建高质量美育体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深化美育路径、创新育人模式,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的迫切课题,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 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的实施困境
(一)美育目标不够清晰
高校美育的核心价值本应聚焦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培育,其育人功能承载着精神价值的塑造使命。然而在当前人才培养实践中,在就业压力及功利化评价体系驱动下,一些高校的培养重心倾斜至专业技能竞赛、就业率等显性指标,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与评价标准均呈现“硬技能”主导态势,这导致对学生审美判断力、艺术评价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软实力的培育被压缩甚至被边缘化,“硬技能”喧宾夺主,软实力培育落空,美育灵魂在功利观念影响下迷失方向。
部分美育课程培养方案存在刻意对接市场热点的倾向,流行与娱乐元素的非理性渗透,削弱了对艺术经典、思想深度与批判性思维的关注,美育应有的纯粹性和理想主义维度被弱化。
(二)课程体系结构失衡
目前的美育内容,常以孤立的“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美学基础”等通识或选修课程形式存在,高校内部的院系分割、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化、资源调配的困难,也使得专业课程难以与美育内容有效融合,课程的“双轨并行”导致美育渗透浮于表层,学生难以在专业学习系统中构建专业审美认知框架。
美育所需的体验式学习范式与传统讲授模式存在冲突,过度依赖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缺乏深度思辨讨论、批判性质询及情境化的实践场域,致使审美体验停留于概念层面,弱化了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
美育教育在评价方面主要针对公开演出质量、发表作品的等级等显性成果,或依赖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对于学生审美思辨能力的提升、批判性评论的深度、创新性思维的突破、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等内隐的美育目标维度,缺乏有效、科学、过程性的量化与质性评估方法。
(三)保障机制不稳
美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坚实的校内外资源支持和科学的运行机制,但目前高校在资源整合方面遇到一些难题。校内资源较为分散,艺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图书馆等部门之间欠缺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艺术场馆、实训设备、数字资源等没能达成共享,致使资源出现闲置与浪费的情况;校外合作机制存在缺失,高校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团体等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缺少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
美育专职师资短缺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这成为落实美育的瓶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虽明确要求“配齐配好美育教师”,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当前美育课程师资主要面临两大困境:其一是美育课程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部分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缺乏系统的美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导致在教学中难以自然、有效地融入深度的审美引导和人文启迪;其二是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艺术学科教师执教美育课程,此类教师虽拥有艺术专业技能,但相对欠缺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必要的跨学科知识背景。这使得高校难以实现现代美育所强调的审美、人文与科技相融合,难以构建稳定的教学体系并开展高质量的美育教学。
二、 高校人才培养中美育实施的突破路径
(一)明确美育目标,强化美育内涵
明确将软实力培育纳入美育目标。建立“美育素养评估量表”,通过艺术评论作业评分、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等数据,将审美判断力、人文精神等纳入软实力评判维度,减少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实现可量化的软实力认证。高校可与行业协会合作,引入第三方认证,如“人文素养证书”等,将美育成果与就业挂钩,以缓解就业压力对美育的冲击。还可以设立“经典必修清单”制度,将专业美育课程中的经典文本、作品占比提升,从源头过滤娱乐化渗透,课程内容设置核心思辨命题,引导学生深度批判,使美育从“热点应声虫”回归“精神守望塔”。
(二)均衡课程结构,铸就育人框架
真正的美育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学科美育内核,系统性地将审美思维、美学原则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实践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美—技—德”融合的认知框架。鼓励高校推行“跨域教学组”机制,专业教师与艺术教师共研教案,构建“美育+”课程框架,在专业课程中嵌入“微美育”模块,如工科课程融入设计美学案例,文科课程结合文本艺术分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深化专业课程的“美育化”改造,让审美思维成为专业学习的底层逻辑,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审美分析能力,掌握审美优化方法,形成跨学科创新思维,让美育成为专业教育的思维工具。
美育是体验、感悟、创造的过程性学习,高校应打破学生被动学习习惯,减少理论灌输,改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设置“美学辩论”“艺术伦理研讨”等环节,激发学生质疑权威、自主构建审美判断力。通过虚拟展览、沉浸式戏剧等形式,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反复试错审美表达。开发跨学科美育实践项目,如“科技+艺术”工作坊、艺术志愿服务、评论创作等,以实践任务驱动知识整合,破解实践转化困境,帮助学生建立体验、反思、创造的认知循环。
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将公开演出质量、发表作品等级等传统指标显性成果评价和隐性能力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记录、审美分析报告评估审美思辨能力,采用“论证质量量表”评估学生的逻辑性与深刻性,通过作品原创性评估创新性思维,通过社区服务记录、社会影响力评估社会责任感,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通过美育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全过程学习数据,用过程性数据替代标准化评分。
(三)整合美育资源,筑牢美育根基
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美育共同体。构建美育浸润式校园,将图书馆、实验室改造为“艺术化知识空间”,建立“校园艺术角”,鼓励学生主导策展,培养人文关怀,通过艺术节、人文讲座和跨学科论坛等活动,营造浸润式美育环境。校外与美术馆、艺术团体签订美育协议,明确合作频率与内容,共建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将课程作业转化为社会服务。
设立美育教师岗位,招聘具有系统美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并构建“美育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支持教师进修与学术研究,定期举办“美育教学工作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跨学科美育教师培训,促进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通过资源联动、评估革新与师资升级,将美育从“边缘点缀”转化为贯穿人才培养链的重要动力,真正实现“以美铸魂”。(南昌大学艺术学院 童立 、南昌大学档案馆 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