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成功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次论坛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2021年会议系列活动之一。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解振华,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韩国延世大学前任校长、韩国SK电信董事会主席金用学(Yong-Hak Kim),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林奈莉(Ngaire Woods),清华公管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等中外专家学者、政府与国际机构负责人受邀出席本次论坛。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以及清华大学师生等共1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主持,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代表清华大学欢迎与会专家莅临清华园和在线参会。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大学要担负起时代重任。近年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议题,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人才和国际合作优势,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创办了一系列高层次、国际性、品牌化的论坛,牵头成立了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成立清华大学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并积极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别会议、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和即将召开的COP26会议中建言献策。本次论坛聚焦国家战略、政府角色、市场创新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吸纳各方智慧,促进交融互通,为推动清华大学和公管学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承担重要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各位委员、专家充分表达观点、贡献新知,共同描绘世界绿色发展的蓝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
彭刚副校长致辞
薛澜主持开幕式
论坛分四个主题,包括“迈向碳中和: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社会力量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与政府角色”和“低碳发展与市场金融创新”。
主题一:迈向碳中和: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院士以“碳中和国际合作需要克服多重障碍”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健全未来的碳中和全球合作体系需要明确五个基础性问题:一是在未来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方案谈判中,碳排放的“天花板”问题可能还会成为一个争议的焦点,需要相关参与方理性对待;二是控制全球升温,有必要建立一个各国参与其中的责任体系,如何保证其中的公平正义是亟待谈判各方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三是作为落实《巴黎协定》的合作各方,应预先约定对严重受害方的救济原则和救济措施,解除他们的焦虑,为今后理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也是建设和谐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需要;四是要达成以碳减排为最终目标的全球合作,除国际政治共识和条约条款外,或许也需要借助碳定价、碳关税、碳补贴等经济手段,但世界各国如果对此没有一个相对平衡或一致的制度设计,会对现有以WTO为平台的国际贸易体系产生相当大的冲击,这点需要引起谈判各方的充分重视;五是中国和美国同为低碳技术相对先进、创新能力强大、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家,二者携手无疑是低碳世界建设的巨大正面力量,但现今美国部分政客秉持将打败中国作为长期目标的“零和思维”,导致中美关系颇为紧张,这将会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障碍。
丁仲礼作主旨发言
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发表题为“大数据下的低碳目标和公共管理”的演讲。他从大数据、低碳目标、公共管理内在逻辑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表示,首先,中国已经制订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为加入国际多边条款留下了窗口。在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领域展开大数据合作,才能真正的对碳减排进行监督合作,减缓全球气候的变暖。其次,中国制订了碳中和、碳达峰30·60目标,为实现此两步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突破和管理现代化,力争2030年以后实行平台式的缓降。煤电产的碳捕捉、碳氧分离、碳综合利用等等是中国煤电大国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应该尽快从实验室走向发电企业,在应用中加以逐步完善,双碳、双减目标充满了新的产业结构机会。最后,实现30·60的双碳目标一靠科技,二靠管理。低碳目标实现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必须同时依托公共管理对此加以监督,公共管理非常精准才能逐步实现碳的减排。根据大数据时代的公共管理创新,稳健实现经济发展和低碳转型,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必然的逻辑。
陈德铭作大会发言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作题为“碳中和:全球目标,国家方案”的发言。他谈到,中国当前仍然在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十足令人赞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科学已经证实,全球气候危机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来自于能源生产和消费、汽车产业、交通等几个主要的产碳领域。如果能够实现有效的减碳,就有希望把全球的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整个国际社会要想实现碳中和及净零排放,必须要从各领域实现全面的减碳行动,进行大规模的、广泛的科技合作,共享最新的科学发现,才能共同应对这个全球性问题。同时,要遵从和推崇公平竞争的理念,进行国际合作。气候危机存在着强烈的溢出效应,其负面效应可能波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集体和个人,要想实现既定的全球控温目标,必须不分国界地行动起来。柯成兴强调,正因为全球气候危机是不分国境和国界的,必须打破国境和国界的藩篱,除了追求科技的进步之外,还要致力于追求行之有效的、能够使得各国精诚合作的全球治理体系。
柯成兴(Danny Quah)作线上发言
主题论坛一由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主持。
吴红波主持主题论坛一
主题二:社会力量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c Solheim)以“碳中和愿景之下,如何确保公平转型”为题作线上主旨发言。他谈到,目前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采取积极行动,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推动绿色转型,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如何确保公平转型,找到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方式,实现合作双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各方要做出更多努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在低碳转型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不同挑战,确保实现协同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大培训力度,使更多劳动力具备低碳转型过程当中所需岗位的关键技能,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新兴产业;传统的石油化工能源产业应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技术领域的重要经验,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方面发挥作用;投资者和广大消费者需充分意识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共同形成合力。最后,他希望中国和欧盟等更多分享在低碳转型方面的经验,使世界各国的绿色转型更顺利、更公正。
埃里克·索尔海姆(Eric Solheim)作线上主旨发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以“社会组织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题发言,他认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是非常紧迫的一项任务,社会组织应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他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国绿发会两个社会组织发展为例,阐述社会组织应重视同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良性互动,发挥中国NGO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他谈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通过政策研究和地方实践两方面工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政策研究方面,《中国发展报告2017: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中国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进行测算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在地方实践方面,以毕节试验区绿色转型为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通过实地考察生态建设、绿色产业、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情况分析毕节绿色发展的主要思路、重点规划、困难和诉求并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和打造全国首个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的政策建议。最后,他认为社会组织参与绿色发展,助力地方绿色发展大有可为。
卢迈作大会发言
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党彦宝作题为“应对气候变化 助力碳中和 企业在行动”的发言。首先他从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分析入手,认为推进传统能源绿色、低碳、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替代,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电力和化工行业是“碳中和”的主战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承担碳中和责任。宝丰作为一家能源化工企业,始终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五个方面推动企业“碳中和”:一是用科技推动工艺升级,提高转化率,降低碳排放;二是用科技推动装备升级、智能制造,提高产率,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三是用太阳能发电替代网电,通过用绿电替代火电,促进节能减排;四是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五是全力打造绿色光伏全产业链,推动碳中和。此外,宝丰集团大力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相关科研领域开展尖端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助力。
党彦宝作大会发言
主题论坛二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主持。
王名主持主题论坛二
主题三: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与政府角色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解振华围绕“合作落实巴黎协定,推动气变多边进程”发表主旨演讲。首先,他引用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危机,也是严峻而长期的挑战,各国应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合作应对。各国最近十年的行动将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升温目标、实现全球净零排放以及碳中和奠定重要的基础,对此他提出建议:一是要坚持多边主义,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公约为主渠道的多边机制,全面精准地落实巴黎协定。二是各国要在COP26大会之前提交更新的、更有力度的国家自主贡献,并通报到本世纪中叶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承担与历史责任、国情发展阶段相符的责任。三是加速疫后绿色低碳转型,鼓励技术和制度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四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对话增进互信,交流最佳实践,在技术和政策上取长补短。
其次,谈到将要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他就会议议题提出以下看法:第一,巴黎协定确定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低于2摄氏度之内,并已写入中美联合声明,这个问题可能是这次会上的焦点,希望大会能够体现最大的包容性。第二,关于全球碳市场的机制,应加紧磋商,形成平衡方案,确保COP26达成第六条实施细则。第三,关于气候资金,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公约和巴黎协定下出资的义务,落实资金支持。第四,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合作问题,必须在转型过程中加速技术创新、合作、转让。第五,关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应该尽快制定全球适应目标,强化政治意愿,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最后他指出,中国将继续本着对中华民族的福祉和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与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应负的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作用。
解振华作主旨发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在视频致辞中谈到,前不久访华期间他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达成了一件共识,本世纪中叶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1.5摄氏度做出努力,这对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希望今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能发出明确的市场信号,敦促所有国家制定减排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这些承诺;敦促所有国家明确各自的减排日期,逐步停止销售污染车辆和煤电,并停止向国外提供煤炭融资,力争在2030年前停止和扭转森林砍伐。中国承诺在2030年和2060年达到双碳目标,这种承诺是积极的,英国期待同中国在清洁技术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最后,他表示大学和研究机构对气候行动至关重要,他们的洞察力和创新对开发关键技术至关重要,希望所有大学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们继续传递声音、贡献智慧。
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发表视频致辞
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院长林奈莉(Ngaire Woods)教授以“新兴的多边主义”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她重点分享了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点建议:一是世界各国要加强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合作,通过市场机制的设定来促进世界各国产业朝着低碳发展的路径迈进,多边机制下的世界银行等很多国际组织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各国政府需要增加对国际组织的信任。政府需要变得更谦逊,只有政府、城市、公民积极参与,共同分担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气候行动的目标。此外,学术研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牛津大学和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展学术合作。最后她指出,中美两国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引导力,为其它国家树立国际合作的榜样。
林奈莉(Ngaire Woods)作线上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齐晔教授作题为“建立全球气候行动新共识”的发言。他指出,目前世界上137个国家已经通过不同形式做出碳中和承诺,人类社会正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迈进。世界各国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的竞争,应是向上的积极竞争,而非是消极的向下竞争。为此,他提出了一项关键的政策建议:国际社会需要共同珍惜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达成的共识,致力于“三做三不做”。抓住26次缔约方大会的机会,包括近200个缔约方在内达成一致的议题,争取让尚未加入的国家能够加入讨论;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政府不仅仅需要提供资金,还要提供赋能因素,并提高自身能力建设;处理好低碳转型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问题。不要采取碳边境调节机制;不要将《巴黎气候协定》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下的提议直接修改变成1.5摄氏度;世界各国不要以超越本国发展和各自国情的方式来执行碳中和方案。
齐晔作大会发言
主题论坛三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主持。
李政主持主题论坛三
主题四:低碳发展与市场金融创新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主要从如何使用数学规划来更好地表达30·60目标,从而确保目标更清晰、讨论更合理这一问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30·60目标是中长期规划问题,可选择动态规划工具进行分析,涉及到如何确定最优化目标,如何设定假设条件和总量控制目标,如何制定目标实现的路线图、时间表,如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等问题。实现30·60目标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可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他认为,实现30·60目标需要考虑规则、价格和成本,但有关讨论还不够精确,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或者不必要的争论;若有优化模型,可实现约束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产生的影子价格代表着激励机制,隐含着多大的GDP代价才能实现优化目标。他表示,优化模型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如果社会偏离最优选择时,也会在较大程度上需要其它一些行政措施作为辅助手段。他还强调,要高度重视碳排放的测与度问题,用好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MRV)体系,做好信息披露。他建议,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也可考虑使用动态优化作为方法论,确保该体系更加合理可靠。
周小川作主旨发言
韩国延世大学前任校长、韩国 SK 电信董事会主席金用学(Yong-Hak Kim)在题为“SK电讯迈向2050净零碳排放目标的战略”的发言中谈到,在欧盟做出2050年碳中和承诺、中国做出2060年碳中和承诺之后,韩国政府也做出了2050年碳中和承诺,当时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批评和怀疑之声。SK电信作为韩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气候行动,从绿色发展的角度,不断提升现有电信基础设施的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以各种方式降低碳排放,包括实施绿色能源战略,充分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节能设备,实现绿色运营和绿色商业发展,最终实现SK在2040年达到零排放的目标。同时,SK希望能向韩国全社会展示,碳中和虽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它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就可以实现。
金用学(Yong-Hak Kim)作在线发言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作题为“绿色溢价与碳中和”的发言。他认为,实现碳中和的抓手在于降低绿色溢价,本质上就是要降低清洁能源相对化石能源的价格,从而促使市场主体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技术进步、碳定价、社会治理是降低绿色溢价的三种手段。碳定价是基础,技术进步是关键,没有技术进步,仅靠碳定价可能对经济有较大的影响;而在技术进步支持下,碳价会先涨后跌,经济也会最终恢复增长。他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科学技术具有非竞争性、部分排他性的特点,导致私人部门创新投入不足;二是部分科技创新项目不确定性大、投入期限长,私人部门没有足够的耐心和风险承受能力完成这些项目。而这两个特征决定政府需要在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在直接投入和市场机制设计与规则方面做出努力。最后他强调,碳中和依赖技术进步,而由于外部性这两者都需要政府干预,因此公共政策需要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彭文生作大会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在总结时谈到,各位委员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发表了很多高屋建瓴、见地深刻的观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听完各位的演讲之后很受鼓舞,但更感到担忧,有了目标之后如何实施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双碳任务非常重,公共管理学界需要好好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和政策。最后,她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再次对所有参会的委员、专家学者、嘉宾等表达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加强气候变化治理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研究,加强交流合作,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难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伟大事业,推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主题论坛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主持。
彭宗超主持主题论坛四
江小涓作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