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期待跨越千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
有一份约定接力百年。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14亿多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百年征程,初心如磐,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小康,一个源自《诗经》的古老词汇,却深深嵌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当代中国人的心里激发出强烈的认同。
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的名字,寓意取自“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在这个由雅鲁藏布江畔近1300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组成的新村里,有卫生院、幼儿园,有超市、有茶馆、有餐馆,村民全部参加医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7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1.1万元,与2017年相比近乎翻番,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共康村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有很多。
物质的匮乏,是千百年来横亘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一道天堑。新中国成立前,有80%的中国人经常处于饥饿状态。20世纪末,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感慨: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差异,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崛起。
“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个古老词汇来描绘发展目标,激发起全社会的共鸣。从此,翻两番、奔小康,成为激励人心的奋进指南;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一步步融入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几十年间,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无论是量的增长,还是质的飞跃,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惊叹:中国已是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高铁飞驰,巨轮远航,到处天堑变通途;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射电望远镜、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海天之间书写着国家日益强大的自信和底气。
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生活中那些悄然发生的变化:从凭票供应到消费升级,从温饱不足到财富积累。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保体系、教育体系、医疗体系,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这些年,城乡居民家庭财富不断增长,说明我国发展战略方向是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人民财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很好统筹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大后首场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连用了10个“更”字来描述人民的期盼。“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全面小康必须是全面进步的小康。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全面小康的制度保障。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保障。民法典的出台,是我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人民享有更加广泛的权利,享有更加平等的机会,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公平正义的彰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推动实现文化繁荣,树立全面小康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我国通过“互联网+”战略,不断改造提升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和文化消费的增长,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更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精神力量。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体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
新疆伽师县有水了!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喝涝坝水、地下水,遇上地震时,水是红的、浑浊的,只能沉淀后再煮了泡茶去掉苦咸味。伽师县群众找水的努力从未停止。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一场围绕水源、环保、资金、工期的攻坚战展开。最终,跨越3个县,从上百公里外引来了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作为稳定优质水源。多少代人喝上安全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切实保护绿水青山,保证全面小康的鲜明底色。
在广东肇庆,夏阳正艳、榕树正浓,砚阳湖碧波荡漾、岸芷汀兰、白鹭翔集,焕发出岭南新水乡的勃勃生机。几年前,这里有218个大小不一的鱼塘,还散布着一些猪圈。平日里臭气熏天,到雨季更是污水横流。如今,这里水质改善了,多年不见的白鹭又飞回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宜居生态,绿色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小康”正在成为现实,碳达峰、碳中和又提上了日程。
继往开来,续写华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凸显冲刺宏伟目标的紧迫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聚焦最突出的短板,在最薄弱环节上用力,打响了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8年来,他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年来,广大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与“贫魔穷根”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决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如今,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位于云南大山深处的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农民住上了明亮宽敞的安居房,成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最好注脚;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展起特色产业,游客络绎不绝,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8万元。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赋予了浙江重大的历史使命——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绘就一幅共同富裕的新画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齐 平 林火灿 李 哲)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