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兴业路76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国红色革命起点。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根脉。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记者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打开时间的“闸门”,翻阅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
石库门内播“火种”
“13个平均年龄28岁的书生,悄悄走进法租界的一条里弄,兴奋地聆听遥远的北方炮声的轰鸣……”上海一场诗歌朗诵会上,一首饱含深情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让现场听众备受感染。回望百年前,那场从上海石库门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紧急转移,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幢漂亮的石库门建筑,一楼一底,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外墙青红砖交错有序,门扇是黑漆的实心厚木大门,配上一对闪亮铜环。“1921年7月,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的有志之士,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憧憬,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法租界的这个幽静小院。”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宋依璇细致讲解,并围绕一个又一个问题展开:《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第一个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人是陈望道?百余年前的书册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宋依璇用一个个小故事,把《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创作、传播和保存的过程和它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之间的因缘,生动鲜活地讲解给听众。
伟大的思想总能诉说时代深藏的心曲。《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等概念,深刻切中了当时中国的脉搏;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更与沉沦日久渴望复兴的民族诉求相通。
纪念馆一层序厅,巨幅党旗如鲜血浸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党旗见证下,上海杉达学院教师张倩韵带领学生们右手握拳,进行入党宣誓。他们的声音交汇在一起,一字一句坚定有力。
革命红船立精神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像南湖红船一样见证世界第一大党的不变初心,领航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当时,在上海开会的代表们围坐在方桌前,起草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和决议草案。但几天之后,正常进行的会议就受到干扰,被迫中断。”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钱思雯说,与会代表感到形势紧张,一致决定将会址转移至嘉兴南湖。在蒙蒙细雨中,党的一大在南湖上的一艘画舫中继续召开。
“游船长16米、宽3米,分为前舱、中舱、房舱以及后舱,当时党的一大会议在中舱举行,会务人员在前舱负责安全工作。这些年轻人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此后又奔赴各地,开展工农运动,发展党的组织……”钱思雯介绍。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气势恢宏的序厅,穹顶上的铁锤镰刀分外醒目。一艘复建的红船破墙而出,似在告诉人们正是这一把橹桨摇醒了在茫茫黑夜中摸索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
“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记得声音要轻一点。”“嗯!”“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低沉却铿锵有力。百年前,党的一大会议闭幕时的场景令人感怀。百年后,嘉兴南湖游人如织。
坚定信仰再出发
上海、嘉兴两个纪念馆,有两幅主题相似的图片。一幅,清末给列强赔款的惊人数字,白银如开闸河水般涌出国门;另一幅,中国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
面对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以解民倒悬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把党的历史宣传好,把中国革命精神宣讲好。”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表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让红船精神代代相传,是纪念馆肩负的神圣使命。为迎接党的百岁生日,纪念馆组建了以12名讲解员为骨干的红船讲解员小分队,赴基层开展“微宣讲”,侧重小话题、反映大主题,把红船精神宣讲落细、落小、落实。
不久前,一场以“思想灯塔指路明灯”为主题的党史宣讲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讲解员赵洋的一番精彩演讲赢得喝彩。听完宣讲,年轻的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扬起信仰风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治国 柳 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