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必须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凝练概括了五年规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的独特作用,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升为重要理论成果。编制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所在,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集中全党全国智慧,制定和形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了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通过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有效解决各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接力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战略目标。“一五”到“五五”计划的编制实施,为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一些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推动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九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提出了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十五”计划推动了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八跃升为第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规划将五年计划名称改为五年规划,准确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反映了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的重大变革,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五年规划工作,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亲自担任“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系统部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任务;2016年12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2020年10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特别是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将规划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安排,为规划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一部规划史就是新中国筚路蓝缕、铸就辉煌的奋斗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史。五年规划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持续改善和质的飞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这一历程雄辩地表明,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制度优势的体制安排,五年规划取得的成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领导下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编制实施五年规划,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世界各国借鉴学习中国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窗口,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五年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得益于我们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党的主张。国家发展规划是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只有紧紧围绕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精神,切实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奋斗方向,把党的强有力领导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国家发展规划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有效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规划的灵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国家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也持续演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供了科学指导。
三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规划内容不断丰富,“六五”计划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其后又陆续从“三位一体”拓展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规划性质由单纯指令性向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并重转变,“十五”计划减少实物量指标、增加了反映结构变化的预期性指标,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等,都反映了规划功能定位的调整优化。
四是始终坚持开门问策、凝聚各方共识。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中央精神制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向全社会公布实施,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调查研究、衔接协调、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环节,为集众智、汇众力、凝共识提供了重要平台。规划公布后成为社会各方面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预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向世界宣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际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中国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
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跨越100万亿元大关,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稳步迈向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显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脱贫攻坚成效举世瞩目。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社保兜底脱贫等全面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全部实现脱贫、未摘帽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三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国土绿化行动有序开展。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四是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阶段性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局起步。新型城镇化战略纵深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即将印发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五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六是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胜利完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措施由2015年的93条减至33条,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这些历史性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把舵定向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生不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的结果。尤为重要的是,“十三五”时期,在推动改革发展的伟大探索和生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制度保障;在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锤炼和增强了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本领,这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法宝。“十三五”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提升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倍加珍惜。“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问题并提出明确要求,专门召开不同领域专家和企业家、基层群众座谈会等听取意见,推动“十四五”规划开门问策,更好吸纳全社会建议。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奋斗方向。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党中央《建议》要求落实到“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努力编制出一部符合人民意愿、富有时代特征、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高质量规划。
(一)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五中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深刻变化,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举措,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懂弄通五中全会精神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开展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工作。坚持原原本本学、反复深入学、结合实际学,努力做到吃透精神、把握精髓、融会贯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切实推进《建议》部署涉及发展改革委的相关工作落地生根,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对标对表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建议》各项要求。
发展改革委将在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切实承担好牵头起草责任,将五中全会精神不折不扣体现到《纲要》中。
一是将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贯穿《纲要》始终。五中全会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纲要》编制过程中,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二是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指标。在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基础上,五中全会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并围绕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进一步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纲要》编制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五中全会提出的主要目标,深入研究论证指标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作充分衔接,按照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兼顾国际通行标准的要求,科学选取统计基础扎实、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在设定具体指标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兼顾需要和可能做好平衡衔接,既描绘未来发展光明前景、营造良好预期,又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超越发展阶段,还要考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适当留有余地。
三是研究细化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五中全会围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举措。《纲要》编制过程中,要进一步聚焦“十四五”时期短板最突出、需要最迫切的阶段性任务,将《建议》提出的政策方向转化为清晰可操作、富有含金量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推动关键领域加快实现突破。
四是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工程项目是规划中最具有操作性的内容,也是落实五中全会要求、推动《纲要》实施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谋划启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作出重要指示。《纲要》编制过程中,要瞄准未来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部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重大工程;瞄准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关键小事”,提出一批点多面广的打捆项目。聚焦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大事、难事、急事,聚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存在经济外部性的领域,优选具有全局性影响、需从国家层面推进的“重中之重”项目。坚持提早谋划、审核从严,深化研究论证、做好平衡协调,加强资源需求和保障测算,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寅吃卯粮的工程。
四、更好发挥“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实施机制,切实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必须坚持党对规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将美好蓝图切实转化为发展实效。
(一)健全统一规划体系。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三级四类”国家规划体系。
一是强化“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国家级空间规划要细化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为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领域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方向,编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方案,尽快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省级、市县级规划既要加强与国家级规划的衔接、形成全国“一盘棋”,又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二是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只有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才能保障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十四五”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在报请审批前,须就规划目标、重大政策、项目布局、风险防控等,与“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统筹衔接。各类规划之间要按程序做好衔接,避免矛盾冲突。省级发展规划在报请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前,按程序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衔接。
三是健全规划统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十四五”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空间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和区域规划年度审批计划,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规划数量减下来、质量提上去。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各类规划要及时做好备案。发挥规划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将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纳入统一管理,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归集共享,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健全政策协同机制。加快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
一是强化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年度计划是五年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要按照短期调控目标服从长期发展目标、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衔接配合的要求,将“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按照《纲要》明确的发展方向确定年度工作重点,通过滚动实施确保五年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是强化各类政策对“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保障支撑作用。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年度预算与“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衔接协调,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纲要》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货币政策取向要充分考虑“十四五”规划目标、经济发展形势等,以市场化手段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纲要》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动员各方面力量、灵活采取各种方式落实好规划任务,及时调整执行偏差,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加强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对约束性指标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政府履责要求,要细化实施责任、严格跟踪考核机制。进一步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快发展规划立法,将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