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支付、网上预约看病、扫码点餐、健康码登记……如今,数据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对于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可能格外困难。比如,个别医院、景区“仅支持扫码支付”,让一些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感到十分不方便。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增至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间将突破3亿人。有关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有51%。这也就意味着,尚有一半老年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手段。
数字时代,一些地方、一些行业确实存在对老年人“不够友好”的问题。一方面,在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层面,过于追求效率和速度,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另一方面,由于认知能力、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原因,老年人接受新信息、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对数字化设备与智慧生活适应较慢。
科技进步应当是普惠的,数字化时代也同样属于老年人,老年人不该被数字社会“抛弃”。客观上讲,随着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地渗入日常生活,老年人想要融入现代社会,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等技能很有必要。实际上,对于数字化产品,老年人并非完全排斥,不少“新潮”的老年人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数字化”,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从这个方面讲,老年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主动融入并适应数字化社会。
但也应当认识到,弥合老年人与数字时代的鸿沟,解决两者的“适配”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起来。相关部门在出台政策时要改变“一刀切”方式,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政策制定精细化,为老年人开通人性化的“绿色通道”,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智能手机、APP运营商等在产品研发和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有必要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开发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适老化”产品,提高老年人对数字化产品的“亲近度”。
此外,相关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可以引入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开设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化产品使用培训班、兴趣班等,或者走进小区、走进家庭,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老年人使用数字化产品。当然,帮助老年人共享科技红利也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与老年人相处时,年轻人特别是子女,要少当“低头族”,多帮老年人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助他们早日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服务与便利。(黄宗跃)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