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紧闭的疫情时期,往日熟悉的的外卖小哥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生命线”。正是这类因数字经济而催生的“新就业形态”,使得中国在被突然按下“暂停键”时,仍能实现社会运转的平稳有序。
“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新就业形态’上正成为世界探路者。”近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表示,依托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新就业形态”,数字平台成为实现稳就业的重要载体。
莫荣介绍,“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实现有别于正式稳定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的灵活性、平台化的组织用工和劳动者就业新形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新就业形态”形态脱颖而出,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莫荣表示:“‘新就业形态’依托数字经济平台,就业门槛相对较低,相对灵活自主,对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风险、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
管理数字化 数字平台高效匹配生产要素
近日,一篇首个基于外卖场景的系统论文,入选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领域顶级会议NSDI。该论文介绍饿了么为外卖骑手到店观测建立的“蓝牙信标系统”。这一技术能更准确地判定骑手到店/离店监测,同时还加强了隐私性。该应用目前已在饿了么进行测试,每年可帮助减少10多万笔超时配送订单,让1亿用户吃上更新鲜的外卖。
通过算法,物流、人流和数据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平台被高效匹配,成千上万的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在密织的信息网中进行大规模高效协同合作,“管理的数字化”成为“新就业形态”的特征之一。
“‘新就业形态’形式多元,对劳动者生产要素的管理也实现了高度的数字化。”莫荣认为,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依据强大的数字化平台,可以为骑手规划出最优的行进路线,高效实现供需匹配,增加劳动者收入,增强用户体验。
用工规模化 阿里生态蕴含就业机会近7000万
窄窄的淘宝直播屏幕上,你看到的虽然只有主播一人,但其实背后是少则二三人、多则上百人的直播团队。
从淘宝诞生之初自然生长的“淘宝模特”“网店装修师”,到如今的专业直播团队,人们眼前的冰山一角,背后却是数字经济平台撬动的成倍就业。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发布《阿里巴巴全生态就业体系与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报告》测算,2019年阿里巴巴经济生态共蕴含就业机会6901万个,蓬勃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就业新引擎,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技术带来新增量。
“‘新就业形态’呈现出组织方式平台化、用工数量规模化的特征。例如,阿里等数字平台带动的是以千万计量的就业。”
兼职便利化 数字平台成稳就业重要渠道
在国内疫情最为激烈的2月,一边是餐饮员工已返城却难复工,一边是生鲜配送电商超负荷运转,在此背景下,盒马最早提出了向暂时歇业的餐饮企业“借调”待岗员工的想法,开启了一场“共享员工”的创新之举。
随后,西贝、温莎KTV、大众出行等40多家企业、超过5000名员工加入盒马,这些“共享员工”成为非常时期奔走在空旷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招之则来,来之能战”,数字平台不仅能在紧急时期提供高效对接,让兼职工作越来越便利,还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许多零工就业者逐渐转变为全职工作者。
例如,阿里生态中的“云客服”等灵活就业机会,为残疾人、贫困在校生、退伍军人、“4050”人员等传统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拓宽了就业渠道,超过20万名智能训练师回到儿女身旁,实现“家门口就业”……
“依托数字平台的‘新就业形态’,正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渠道。”莫荣指出,数字经济在创造灵活就业、催生新职业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本地就业的岗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