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起,北方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涉及十余省份,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降雨量达入汛以来最强;与此同时,四川盆地西部已被暴雨锁定,将连续一周出现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乃至特大暴雨。连日来,全国范围内强降水“此起彼伏”。为什么已经立秋,北方还有这么大强度的降雨?将给防汛工作带来怎样的压力?公众出行该注意些什么?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气象专家。
气象部门预计11日至13日,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地区等地将先后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累计降水量60至120毫米,京津冀等地局地150至200毫米,并伴有短时强降雨(最大小时降雨量30至50毫米,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及京津冀局地有80至100毫米)、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分析称,这次北方降水过程的主要特点就是范围大、强度强、伴有强对流天气。它是自西向东移动的一个过程性强降水,11日强降雨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12日集中在华北地区,13日集中在东北地区。
“现在正值‘七下八上’期间,水汽条件是最好的时候,11日开始的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每年夏天北方主汛期的一个典型情况,不算难得一见。”张涛说,虽然已经立秋,但目前整个大气从温湿度表现来看,仍处于盛夏的状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大家所说的北方主汛期。
张涛表示,此时,南海夏季风向北势力达到最强,就是说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强度最强、范围最大,是形成降雨的基本物质条件;影响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还是副热带高压,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抬,把南方暖湿空气输送过来,然后与北方冷空气配合,冷暖空气在这些地方交汇,形成降水。
12日一早,北京即将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的消息早已在网络传播开来,市属公园纷纷关闭,市防汛指挥部倡议执行弹性工作制……然而暴雨迟迟未现身,引来不少市民的质疑,究竟天气预报还准不准了?对此,气象专家解释称,一般来说,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雨;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雨量甚至不到大雨量级;有时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但累计雨量大。大家感受上出现差异,正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的差别。而“局地”也已成为天气预报中的高频词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预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达到的极端性。专家表示,由于大气系统的复杂多变和数值预报本身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这也是气象学家和预报员一直努力攻克的方向。
受11日至13日强降雨影响,四川盆地西北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及河北北部、北京等局地发生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高。
“本轮强降雨的水汽条件、降雨强度都和此前的南方暴雨基本一致,但北方不太下雨,所以从防汛经验、灾害防范以及城市内涝治理方面都相对弱势,将带来更大的防汛压力。”张涛预计,未来一周,北方的雨情还将持续,15日至17日将有新一轮降水过程。他提醒,公众出行需随身携带雨具,及时关注临近预报、预警信息并警惕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及强对流天气;长江上游、海河、辽河等流域需做好防汛和城乡内涝的防御,辽宁还要防范旱涝急转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强降水、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那么,今年是否属于气候异常年份?“应该说这些天气在我国每年都会发生,而且是大范围发生。”张涛认为,目前来看,相较于常年平均状况,今年以来气候确实表现得较为极端。“今年可能属于气候比较异常的年份,不过最终异常到什么程度,需要过后进行气候评估。”(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