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给内需“火车头”再加把劲

2020年07月23日 07:45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李华林

  专家表示,畅通经济循环、生产需求循环,离不开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在经济增长主要由供给端推动的当下,打开内需空间应是下半年政策的着力点,这就需要从稳定市场主体、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着手,从而形成以有效需求促进供给、以高质量供给拉动需求的良性互动。

  纾困企业推动复工复产

  如何为内需打开更多增长空间?当务之急是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推动复工复产。专家表示,只有稳住企业生产经营,才有就业和收入,才能扩内需、促消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餐饮、旅游、家政等服务行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受冲击最大,面临偿本付息压力和复工复产后的资金需求缺口。这些企业渗透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全社会提供了数量最多、种类最广的就业岗位,应该成为稳企纾困的重点。

  “最紧迫的是着力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玉德建议,国有金融机构要主动发挥骨干作用,继续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精准投放,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减免服务费用或降低融资担保率等,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作用,鼓励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创新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工具,适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

  中国金融4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也认同这一观点。“疫情给企业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造成了巨大冲击,这种影响持续性比较强。如果不能尽快改善企业利润,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企业的投资需求还会持续低迷。”张斌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提升总需求关键还是要靠总量经济政策发力,一方面需要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用较低的利率降低债务成本,刺激投资;另一方面需要适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尤其是要加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把预算当中要花的钱真正花出去。

  “未来仍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放权让利,让内外资企业在疫后经济建设中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获利空间,继续扎根中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金融机构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包括资本市场改革,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稳定就业保障收入来源

  要保供给促需求保民生,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压力较大,尤其是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突出,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减少,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下降。

  对此,专家表示,当前稳就业的具体抓手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二是创新就业形式,充分利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选择机会,尽力争取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

  首先,要积极稳定现有岗位,保证重点人群的就业。比如,在低收入人群就业方面,可将直接补贴与救助企业结合起来,对受困企业中一定收入水平之下的员工,由政府发放一定数量的工资补贴或消费券补贴,以帮助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可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扩大研究生、技校生招生数量,鼓励专升本,适当推迟就业,减轻就业压力。

  其次,要进一步挖掘新经济的潜力,鼓励新业态就业和灵活就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认为,相对而言,疫情对新经济的冲击较小,特别是绝大多数在线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政府可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鼓励新经济大力发展,为劳动者创造更多新就业创业机会。

  “应该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疫情之下,产业升级是一个客观事实,新的业态模式不断出现,一些行业中的岗位将会面临淘汰,这很可能引起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大培训的投入和力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因结构性原因失业的人群再就业。

  “经济增长能否带动就业扩大,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政策的性质,与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并没有必然联系。”李长安表示,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新经济新业态大量涌现,做好就业工作具有有利条件。

  多措并举释放消费潜力

  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专家认为,庞大的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目前接触性消费和聚集性消费均受到冲击,下一步,应该将疫情防控与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推动服务业等产业恢复发展,既能促消费,又能惠民生。

  从居民个人角度来看,收入越高,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会越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认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促进消费回暖的治本之策。在合理统筹地方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发放财政补贴和消费券来刺激消费,也是促消费的有效手段。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仍要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刘向东表示,应该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补短板”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的范围,通过投资启动生产消费的循环和内外双循环。

  促消费还需从供给侧发力。自疫情暴发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呈爆发式增长,“非接触经济”异军突起,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不断改变着大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新业态发展有助于抵补传统业态萎缩带来的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疫情冲击。未来,随着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还需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的水平、产品的质量、服务的品位,从而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并拉动新消费。

  “目前来看,供给端对于疫后消费升级所需的高品质商品尚不能完全提供,包括疫情凸显出的公共健康领域短板尚待补齐,适应无接触消费、数字化经济和共享就业供给还有待提升。”刘向东表示,接下来,在平衡好供需两端的基础上,还要更大力度地推进供给创新,通过创造新的供给、催生新的需求,从而达到供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责任编辑:刘江)

给内需“火车头”再加把劲

2020-07-23 07:4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