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在这三大里程碑上,无一不镌刻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不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我们才越来越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可以说,文化力是最根本的领导力。为了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新春伊始,本刊记者专访了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记者:一谈到中华文化,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个词叫博大精深。您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蒙: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国外也常常被问及。中华文化到底博大精深于何处,还真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分析分析。
一是博。意即渊博、丰盛、多样、富饶。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我们是个古国、大国,郁郁乎文哉,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民族五十六个,人口十几亿。文字有甲骨篆棣、正楷行草,文献有河图洛书,说话有官话加六大南方方言。我们有女娲盘古、混沌倏忽、三皇五帝、共工蚩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我们有孔孟老庄、诸子百家、魏晋名士、李白杜甫、苏辛柳永。我们有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砖汉瓦、楚辞汉赋。我们有长江黄河、昆仑峨嵋、三山五岳,还有江南胜境、塞北风光、大漠孤烟、东海激浪。我们有燕窝鱼翅,七碟八碗、满汉全席、山珍海味、煎炒烹炸、舌尖中国,还有温补缓泻,丸散膏丹、针炙拔罐、太极少林,刀枪剑戟、五行八卦、青龙白虎、堪舆风水。我们有忠孝节义、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焚香沐浴、气功打坐,还有四大奇书、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文房四宝、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真是一言难尽、应有尽有。
二是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格局胸怀、时空体量、包容汲取、伸延发展,无不求大。曰道、曰天、曰朴、曰仁、曰义,中国士人视无所不包的大概念如终极神祇,认为找准了大概念,就一通百通、一顺百顺。诸子百家的演绎功力远胜经验归纳。庄子的鲲鹏,一飞冲天,九万里掀动扶摇羊角。老子的道,一曰大,二曰远,三曰逝,四曰返。孔子的道,朝闻可以夕死。孟子称孔子为“集大成者”,后世则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还鼓吹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还有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直到今天,我们提倡的是大格局、大思路、大气磅礴、识大体、顾全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河没水小河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高千仞,无欲则刚等等关于大的理念比比皆是。
三是精。中华传统文化有两方面的“精”:一个是为人处世上的精明精当。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过犹不及”、“恰如其分”;“留有余地”、“莫为已甚”;还有民间的“先小人后君子”,“亲兄弟、明算账”,“退一步天高地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吃一堑、长一智”等等。另一方面的精主要表现在文学、书画(主要是书法)、戏曲、烹调、园林、工艺上。比如中国的餐饮,就一个普普通通的宫保鸡丁就精到全球不败。美国一个诗人写诗抒发他面对中华料理的博大精深时的恐怖感,竟然被指责为种族歧视。再比如宜兴陶壶、景泰蓝工艺、鼻烟壶内画,还有《核舟记》里描写的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更不要说大量生产、成为产业的“湘绣、苏绣、杭绣”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
四是深。中华文化在治国理政方面强调谋略,强调藏而不露。强调“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喜怒不形于色”,不露声色、变化莫测。中华文化的深刻处常常在于它的辩证思维,特别是《周易》与老庄的辩证思维:一阴一阳谓之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无为而无不为;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柔弱胜刚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哀兵必胜;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我们热爱与歌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们更要注意研究中华文化的此岸性与积极性、精英性,强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调适能力,强调中华文化的经世致用、乐观柔韧、蜕变破茧、生生不已的特色。说到这里不妨再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爱说博大精深,讲起博大精深来却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为难的感觉。博大精深,毕竟是欣赏、赞颂、膜拜的仰视语言。而文化的中心是人,是生活,是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幸福四要质量五要精神的提升与社会的优化;是现实的求福与免祸,是世道与人心,是品质与能力,更是实用与功效。一种文化博不博,大不大,并不如它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更重要。精不精、深不深,也不如它能够提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价值更贴心。文化的意义不在于自身的观感,而在于它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有效性,以及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品质与能力。
2蓬勃向上的新中国文化
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在古老而又灿烂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提出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伟大目标。蓬勃向上的新中国文化荡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请您谈谈新中国文化。
王蒙:中华文化的古老与丰富,“郁郁乎文哉”的繁荣与气概,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祖先的立国之本。元明以降,传统文化开始下行,《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反映了封建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疲软与衰弱无能。鸦片战争后,文化危机、文化焦虑、文化悲观主义盛行,中国文化无计可施,进退失据。晚清的惨痛,不但导致落后挨打,而且极大地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尊严。那时的旧中国已经是一台霉锈瘫痪、散架了的基本报废了的机器,处处充满着醉生梦死、空虚颓废、悲观绝望等病态。中国革命的发生说明了中国的全面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与文化危机。
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反思晚清以降文化的狭隘封闭、僵化保守态度,或者是轻浮焦躁、全盘照搬、蹈虚凌空的态度,或者是无所作为、照本宣科、不求上进的态度,认为文化病态是社会危机乃至民族危亡的重要原因。他们追求着、摸索着救治国人的灵魂,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文化来推动革命、推动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返本开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挽救和激活了古老宏伟却又举步维艰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世界先进文化的中国化,更表现出中华文化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经过暴风骤雨的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人民革命,赋予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以希望、以意志、以目标、以追求、以勇气,使中华文化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革命战争年代,在严峻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抗击外敌侵略与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中,我们的文化生活与文化事业的重心在于鼓励根据地军民同心同德,战胜阶级敌人与民族敌人,动员敌占区人民奋起战斗。而在革命取得胜利,面对亿万民众,面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既有高昂激越、弘扬斗志、艰苦拼搏的一面,又有祥和淡定、审美愉悦、乐山乐水、斯文济世的一面,更有寻求真善美、丰富心灵、提升智慧、寻求缔造民族文化的辉煌与复兴的一面。
新中国的成立,文化自信大幅提升。我们开始追求、建立面貌一新的、向上的、勤劳的、健康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扫荡了污浊、黑暗、寄生。近代民族意识与自来的“中国”意识,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有的半是屈辱半是抗争的历史记忆,汇聚着井冈山、延安根据地等中国革命的精神和传统,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凝聚力、行动力,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沸腾起来。我们付出了代价,也终于找到了自救、自强、自我发展的道路,唤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政治激情与道德激情,奠定了新中国鼓足干劲搞建设、谋发展、创新路、求飞跃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基础。
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大国,面对着不同的文化思想潮流与文化生态,面对着所谓的某些文化“乱象”。首先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与哲学文化,仍然有着独特的生命力,但也混杂着封建主义糟粕与某些前现代的愚昧。经过急剧变动的20世纪,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受到冲击、质疑,出现了某些断裂。其次是百年以来的革命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艰苦奋斗、英勇献身、联系群众、团结守纪的党风政风民风为标志,以井冈山、长征、延安精神为代表,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工作重点转移、长期执政与质疑乃至否定革命的思潮的挑战与考验。第三是五四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注重汲取的现代文化:包括对于先进生产力的获得与管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模式、公共管理与商务管理、市场经济、人权、民主、法治、自由观念、竞争驱动等,其中也混杂着某些唐突空洞的西化理念。我们对于文化生态的细化与多样性、一体性,需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周密的分析、更妥善与更具有针对性的应对与引领。总之,20世纪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旧邦新命、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危机、求索、新生,经过救亡与革命,中华文化日益获得面貌一新的巨大活力与蓬勃创意。
3大步向前的改革开放文化
记者:“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文革”结束后,我们党的拨乱反正首先是从思想和文化领域开始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形成了大步向前的改革开放文化。对此,您怎么看?
王蒙: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的两年间,我们对“文革”进行反思,实现了拨乱反正,促进了改革开放。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邓小平紧扣中国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日益认识到,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文化张力。拨乱反正带来了思潮的涌动,我们的脑筋不断开窍,摸索着也包括人文思想的各色“石头”,越过的“流水”是贫穷与落后,走向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其时正处在几种不同的文化参照系统的汇合点、交叉点与撞击点上。革命者的宏图、胜利与探索,中国士人的儒道互补道统与操守,中国民间社会的伦理规范,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启蒙,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愿望,还有全盘西化的偏颇妄想,对于欧洲文明的某些价值观念的汲取,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与普罗革命的价值追求,对于苏联模式的痛切思量,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与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再认识,对于封建主义与中华传统的辨析以及继承弘扬优秀传统的逐渐提出,对于经济发展了但社会风气远非理想的不满足和对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共产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的服膺与怀念……很快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四十多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的又一次革命。四十多年来经济生活春潮澎湃,人民生活奇迹般地提高,文化生活与文化事业也获得空前扩容与提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不仅推动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完善,也推动了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所期待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而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逐步成为事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亦表现为文化品类、功能、思潮、资源背景的极大的多样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经典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学术学院文化、行业企业俱乐部文化等等,出现着万紫千红、满园春色的繁荣景象。
四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精神有了长足开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更是大大扩充与深化了我们的精神资源,对于四个现代化的强调与改革开放的实践更是使中华文化的此岸性与积极性能够勇敢地同时也是妥善地与现代性、全球化相对接。古今融通与中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热度与深度,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文化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前所未有,教育与文化事业百倍增长,图书馆、剧场、影院、音乐厅、展览馆、纪念馆、俱乐部等设施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国内外旅游活动人山人海,传媒日益多样化、立体化,网络普及城乡,歌厅、舞厅、棋牌室以及茶馆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从无到有到多,文艺作品生产兴旺,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一派繁荣。我们的文化真可谓:换了人间,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须看今朝。
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多样化既带来丰富的思想资源,也带来新的课题与挑战。因此我们要不断推动选择与消化,从而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历史性创造性实践。四十年来,文化的理想与实践、古与今、中与洋、革命与建设、传统与现代、斗争精神与和谐观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等文化不断融合,通过结合、优化、创新,使我们不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改善,并不断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品类日益丰富多彩,受众参与性大大增加,传播手段日益便捷迅速,促进了消费性的增长。与此同时,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如出现一些不触犯法律法规但境界不高、未必有多少思想意义的产品。而这些没有多少文化乃至在解构文化的所谓文化,正财大气粗地排挤着高端文化、精英文化。因此,实现文化领域的生态平衡、培养与彰显文化大师的阵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学者、教授、科学家、哲学家、社会与人文学者、作家艺术家,当然也需要技艺精湛的大匠能手。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多次参观巴黎的先贤祠,法国自称是文化的超级大国,靠的是先贤祠呈现出来的文化大师阵容。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振兴、文艺复兴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的文化大师大匠的阵容。
我们相信,在改革开放文化新的语境下,中国文化的此岸性与积极性充分显示出再生与更新能力,完全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能够给各自文化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能大大丰富各自的文化,减少误解与敌意,促进各自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任何单一的文化,在发展到自以为几乎尽善尽美的同时,都会遭遇巨大的危机:僵化,保守化,自足循环形成的陈陈相因与停滞不前,排他性,丧失活力等。这个时候,面对他者文化的撞击与挑战,只要应对有方,就能够推动自身文化的推陈出新。
4引领复兴的新时代文化
记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如何更好地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旗帜、广阔视野、丰富内涵、历史积累、立体结构、深厚资源、充分理据、宽阔包容、周到政策;表现了中国的文化事业、文化建设、文化理论的经典性、民族性、人民性、本土性与现代性、全球性;表现了我们在引领与整合、繁荣与发展、守护与弘扬我们的文化资源与创造成果方面,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的精神需要方面,在推动“四个自信”、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进入了新时代与新境界。
中华文化的优胜在于它的务实性与此岸性,在于它的机变与发展特色。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实现中华文化与21世纪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对接,实现中华传统道德理想、文化理想与现代民主、法治、道德、文明追求的对接,尤其是实现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化。
记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引领民族复兴,必须起到导正人心、教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这个作用就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蒙:自古以来,中华文化注重以文化人。这是世道人心的优化,是道(导)之以德,齐(规范)之以礼。古代的说法是人格达到完备的圣人教化于全体百姓。如苏轼的“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老子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们会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事业表现为特定的设施建设与文化专业活动。文化表现为学府、典籍、民俗、作品、生活方式与人类活动的遗存和世界面貌与功能的进化; 更是体现于人,表现为人民的素质:品德与智慧,学问与教养,觉悟与自律,审美与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和谐与正义维护。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善不能徙,闻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在今天仍是有的放矢的重要提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及文化意义,可以看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追求与成果,看出近一二百年中华文化的飞跃与奋斗。它既继承了民本、尚和、仁爱、重义的传统,也渊薮于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启蒙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并凝结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内涵,既是中华复兴、走向世界的愿景,也是古圣先贤全面小康、“惠此中国”的落实。
价值观不是凭空制定的。公道自在人心,价值自在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世道人心的喊话。就是说在发展与改革都迅速进行的条件下,需要精神上的稳定与清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理念,什么是底线,什么要称赞,什么要避之唯恐不及,不能糊里糊涂。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人,树好心,做好事,不能做恶、做贼、做违法乱纪、倒行逆施之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是鸦片战争以来世世代代中华有识之士的梦寐以求,是近一二百年以来的一座血泪丰碑。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和谐是富强的前提与保证,是发挥众多人口的积极性能动性而又为迅速乃至超速发展减震的关键。文明与和谐同时满足的是我们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与各种锻炼考验后的精神饥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社会层面价值建设的这八个字,传承了天下为公与成仁取义的中华文化传统,总结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人心所向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历久而弥新的价值追求。
总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对文化事业提出了必然性的要求,崇高的境界则追求着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为中华文化提供了新条件。我们看到,某些文化差异与碰撞,带来冲击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对于“双百”“二为”方针的坚守,将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我们对于文化人才的支持与尊重,将吸引各方人才为我所用。在改革开放进程和文化自信基础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好地进行文化教育与创新、文化争鸣与建树、文化传播与提升。
5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记者: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请您谈谈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王蒙:十九大的这个提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及实践性与理想性、先进性与宽阔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经过四十年发展,我们打开了眼界,拓宽了精神空间,解除了精神桎梏,坚定了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格局、文化心态、文化人才与文化品质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品质与境遇的标志。从广阔的意义上来说,地球上一切人类活动所积淀的成果,包括科技、经济、国防与政治成就,都是在人的追求、人的需要、人的“三观”、人的道德使命情怀,包括人的初心与抱负、人的主体性与人的知识能力,亦即在人类的或族群的与家国的文化驱动下结出的果实。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有强的阵容和格局,具体表现在阵容之强、传统之强、高端果实之强、创新成果之强。考虑到文化积淀的长久性、稳定性、学术性、智慧性、技艺性、创造性与精神品质性,要有强的阵容和格局,我们就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家。要先有文化大家的引领和带动,再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更多地体现与突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尊严、文化格局、文化阵容。繁荣的概念是一个民主的概念、人民性的概念,也是一个高端的概念、精英性与创造性的概念,是一个需要经受历史的考验与鉴定的概念。因此,文化强国的标志是创新与人才阵容。我们已经越来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了。这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前进的历史课题,同时是一个文化课题。发展离不开人民精神品质的优化,精神能力的活跃与发达,只有一个文化上具有充分发展势头的民族,才能有创造、有出息,也才有对于人类的较大贡献。
当前,我们的希望在于发挥古老的中华智慧,总结建党建国的经验,珍惜得来不易的多方成果,实现以革命文化为引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重要资源、以现代文化为驱动的文化整合、文化创新,这样才有文化的繁荣发展。我们的忧患在于文化的片面化、分裂化与极端化。例如,现在有人还一味地鼓吹“半部《论语》治天下”,还认为是革命破坏了中华文化。同样,还有那种把社会风气的“恶化”看成改革开放后果的所谓“撕裂”理论,也是有害与破坏性的空谈。更有甚至于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西化,否定传统、否定革命,更是廉价的荒唐。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优秀。
记者:也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我们才迅速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可以说,文化力是最根本的领导力。您对文化的发展及文化力的培育有何建议?
王蒙:七十年来,革命、建设、改革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元。地球上出现了面貌一新的中华振兴。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的相对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长期性、稳定性、宽泛性、可塑性、可延续性、可积淀性。没有民族传统,就只能断根失民、自取灭亡;同样,没有对中国梦和现代化的追求,我们也会被开除球籍。因此当下我们要作出以下选择: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足够的信心与定力处理、消化各种文化争议与文化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化难点为生长点,变冲击为与激活。既明确文化主旋律的一致性,又欢迎各具特色的多样性与活跃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二,善于汲取,善于选择,善于滋养一切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稳定,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格局、文化生命力、文化软实力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如“互联网+”,如前沿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成果,如一切有利于合作共赢的交流与试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必有吾师。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诸如此类等等,古圣先贤已经培育了我们好学不厌与诲人不倦的伟大精神,我们也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大国。学而时习之,这正是我们的文化不断更新、永葆青春的内生动力。
第三,在当前文化思想活跃,文化生态多样的情况下,加强文化理论的建设,要注重打通与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把尊重历史、立足国情与全面改革开放结合,把本土化与时代化结合,把重在建设、发展是硬道理与弘扬革命初心、继承革命传统结合,把延续文脉与转化发展“两创”结合,把海纳百川与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道路结合。
第四,既要通过市场与传媒调动社会办文化、全民兴文化的积极性与资源使用,又要通过政策倾斜特别是加大对文艺家和文艺作品的奖励与扶持,来提升我们的文化事业与文化成果。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在当代国内外尤其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文化也自然 会与实力挂钩,尤其是与科技、经贸、军事实力的密切相关。我们不能不重视文化对物质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明白文化的力量首先在于精神,在于它提供的是更有质量、更有修养、更高尚也更美好的生活。这样,我们就得重视优化我们的精神品质、精神能力、精神说服力、凝聚力与吸引力。这就需要提升领导者对文化的领导力。文化力也是最高级的领导力。领导者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层次,当然是领导力的重要表现。但这里讲领导力文化,不可讲得太繁琐小巧,也不可以仅仅用实用主义态度来讲求文化力、领导力。我们必须以更深刻、更长远的眼光思考文化问题,提出文化见解,推敲文化政策。这里主要的是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情怀与胸襟,讲远见与决策,讲意志与定力,讲包容与坚毅,讲理想与务实。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华民族百年征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镌刻着历史的慷慨悲歌、历史的阔大步伐、历史的伟大创举与历史的丰富经验。慎终追远,薪火相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时候,在充满自信走向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还要面对挑战与陷阱,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使我们的文化在新时代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向着更加远大的目标前进。
王蒙接受《中国领导科学》独家专访
本文原载于《中国领导科学》2019年第2期,原标题为《文化引领大国复兴 —— 访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记者:程冠军。原文责编:李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