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018年08月31日 13: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康琼

  作者:康琼(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承传统思想精华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繁荣。必须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强音。

  一是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思想等历久而弥新,至今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等等,这些思想无不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尊崇,并深深熔铸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血脉和价值观念当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与精神滋养。“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必须“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二是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因此,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以强大的现实生命力回应好时代的挑战,解决好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与现实需求。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此,我们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当代解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相契合,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相适应,在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使中华民族最优质的文化基因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新时代的深刻变革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持久生命力。

  三是在对外传播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昂扬的姿态,不仅要有经济实力的支撑,也要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越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就越具有国际传播的思想价值和感召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以“一带一路”为例,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世界将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充满历史底蕴又与时代同步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推动文化进步,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的重大责任。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31日 06版)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    2018年07月24日
  • ·弘扬传统文化也要与时偕行    2018年07月16日
  • ·弘扬传统文化 要打破悲观论调    2018年07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