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洛阳智造”:老工业基地的新名片

2018年08月26日 06: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力举3吨重物,实现7个自由度灵活运动,具有视觉识别技术,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4毫米,未来有望应用在我国航天空间站仪器设备装配上……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液压重载机械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验证”项目,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以重型机械设备见长的中信重工,这次将战略目光放在了更具创新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重载工业机器人”领域。

  作为河南省唯一以工业机器人研制为主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洛阳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洛阳智造”正成为引领洛阳发展的新名片。

  “创新+人才”,点燃发展引擎

  一个机器人被牢牢吸附在高大的石化储罐壁上,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十分灵活。随后,机器人高举机械臂,喷射出高压水流,储罐壁上一块锈蚀的壁面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款机器人将储罐防腐作业从人工时代带入到智能化时代。”洛阳圣瑞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华语气中带着些许兴奋,“多亏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我们引进河北工业大学张明路团队,不然光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研发这样的高精尖产品”。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2015年开始,洛阳启动“河洛英才计划”,决定5年内出资不少于20亿元,力争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吸引5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洛阳创新创业,创办科技型创新型企业200家以上。

  这几年,洛阳引进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夯实了产业研发基础,其先进技术也得以在洛阳落地转化。

  根据《洛阳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至2020年,将新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攻关项目20项以上。

  “引导+扶持”,形成产业支柱

  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空旷的田野上驶过,当遇到地面障碍物时,系统自动发出指令进行避让……这是日前央视一套《机智过人》节目中出现的一幕,而这台大放异彩的拖拉机来自中国一拖。

  近两年,中国一拖在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方面可谓动作不断,先后研发无人驾驶拖拉机,牵头组建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兴建了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

  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国企纷纷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布局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洛阳借势发力,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迅速将这些企业培育成为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引导电子信息制造、农机装备、轴承、特种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

  走进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冲压焊接部,弧焊机器人实时跟踪焊接车体,十分灵巧地确定焊接位置,对车体进行自动化焊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公司冲压焊接部经理冯振刚对机器人赞不绝口。在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下,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迅猛,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

  航空工业光电所实现了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导引运输车、两轮平衡车等机器人及配套系统产业化,成为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唯一指定的机器人训练器材检定中心;洛阳瑞恒冶金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的高精度重型桁架机器人,成为国内金属加工行业唯一的2吨以上重型桁架机器人;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的交叉圆柱滚子轴承、谐波减速器等机器人专用轴承已实现向ABB、沈阳新松等知名企业批量供货,占据国内80%的市场份额。

  去年,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5亿元,同比增长25.2%,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转型+培育”,驱动加速发展

  目前,洛阳已在机器人专用薄壁轴承、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培育了矿山救援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管道焊接机器人、智能成套矿山装备、智能农业机械等一批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基地两园区”的产业布局,构建了中信重工、一拖集团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轴研科技、德平科技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支撑提升的产业发展体系。

  这里面既有“老树”发新芽,更有“新树”深扎根。“洛阳制造”起步于“一五”时期,风雨数十年,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正是洛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明智选择。

  业内预测,未来30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将保持年均30%左右的高速增长,洛阳现有150多家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将抓住机器人市场“井喷期”加快发展。洛阳将以打造机器人产业链、做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关键部件研发生产、整机成套产品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三大能力为主要途径,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孙小蕊)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