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小”监管的“长沙样板”
湖南省长沙市“三小”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
作为传统供应渠道之一的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合称为“三小”),既是体现地方特色、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采取强化统筹统管、推动提质提档、凸显精致精美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三小”转型升级树立了“长沙样板”。
□ 记者 王融国
湖南省长沙市城北的潮宗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商贾云集的老街。这里既有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店,也有新晋的“网红”小店。店铺前的街上,是已铺设了数百年的麻石路;拿起手机,就能通过网络订餐平台在线观看店铺后厨的操作情况。古老和现代,在这条“湘”味十足的街巷和谐共存。
这样的和谐,是市场监管部门全力推动百余家“邋遢”小店转型规范的成果。借助“部门监管+企业协助”的“互联网+”智慧监管新模式,安装在餐饮店的摄像头能将视频直播接入街道和市场监管所的后台,在让加入监管体系的120家餐饮门店改善经营环境、规范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让基层监管工作人员能实时对整条街上餐饮门店的食安状况进行全程监管,构建“线上”+“线下”+“路上”的全链条监管闭环,有效破解以往监管不到位的难题。
潮宗街的提质改造,只是长沙市对“三小”(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进行综合治理工作诸多模式中的一种。
既要传承餐饮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确保“三小”食品安全,是困扰监管部门的老大难问题。为此,长沙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统筹管理:《关于进一步规范食品小作坊监督管理的通知》,首次以规范性文件形式明确了食品小作坊的申办条件、办理流程、监管重点要点、检查方法及程序等有关事项,确保小作坊治理有章可循;《长沙市城市管理条例》及有关实施细则中,划定区域设置规范点允许临时集中设摊经营,并对经营行为进行具体明确;《关于发布长沙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目录(2020版)的通告》,解决了小作坊许可目录覆盖面窄,许可不了又取缔不了的问题……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三小”生产经营缺失规范、监管无标准无依据的问题,使“三小”食品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其中,将“划定临时设摊区域”写入地方性法规,是长沙城市管理立法工作上的一大创举,既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也有助于市场监管,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明确了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控制点,让从业者有章可循,更让监管人员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工作,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规范管理水平,强化了食品安全保障。
长沙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庆和表示,长沙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围绕“三小”综合治理,通过监管规范一批、严打淘汰一批、集聚提升一批、提质改造示范一批,推动了“三小”向“精、特、美”转型升级。
立破并举,疏堵结合。3年来,长沙市市场监管局共检查小餐饮89344家次,下达责令整改书7411份,抽检小餐饮食品及原料6216批,餐饮具784批,关停小餐饮142家,立案查处569起。查处问题突出的门店,取缔不配合整改或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门店,有力推进了小餐饮提质建设进度。与此同时,明确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等10条夜食街区作为第一批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街区,出台食品安全示范夜食街区建设标准,每季度开展一次日常检查覆盖和快速检测,每半年开展一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市场监管、城管、环保等部门定期开展集中巡查、错时执法,通过严格监管和主动服务,进一步擦亮了长沙的美食名片,提升了小餐饮的品质。
为改变“三小”散、乱、差的印象,长沙市投入3.42亿元,建成9个豆制品集中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标准厂房5.8万平方米,引导吸纳275家豆制品小作坊进入平台,实现“集中生产、集中排污、集中监管、集中检测”,为小作坊的规范和监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特质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有机衔接。位于靖港古镇景区的“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老店铺,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制定了小钵子甜酒的企业标准,商标、包装、标签都进行了注册升级,获得食品小作坊许可证。短板补齐后,凭借着祖辈的酿造手艺,小钵子甜酒顺利获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沙市市场监管部门还对具备非遗条件的食品生产项目,在规范生产流程,优化生产条件,协助办理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注册商标的基础上,针对生产管理、产品包装、文化宣传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改进,深化文化内涵、突出品牌特质。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邱氏腐乳、陶蔬恋窖藏坛子菜等6家小作坊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