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各地质量信息 > 正文
中经搜索

精准“靶向”破解“痛点”

2021年10月26日 09:35   来源:中国质量报   

  □孙博 记者 孙中杰

  “没有市场监管部门精准的技术帮扶,就没有我们企业的健康发展。”近日,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大正玩具加工厂总经理马建义在谈到公司今年以来的发展变化时感慨地说。

  大正玩具加工厂是一家小微企业,2020年,企业生产的玩具娃娃在某省市场监管部门监督抽查中被判定为不合格。今年4月26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郑文超带队,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生产现场,为企业在原材料入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等方面开出“治疗”良方。同时,针对企业检验能力不足的问题,把该企业作为河南省玩具质量检验中心重点帮扶对象,对该企业产品持续跟踪免费检验。此后,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指导,该企业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产品抽检全部合格。

  这是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帮扶企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按照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该局针对企业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质量提升需求,聚焦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质量安全难题,对全省518家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精准靶向帮扶活动,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该局全面梳理汇总和综合分析研究全省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按照聚焦重点产品、重点产业、质量问题较多的中小微企业基本原则,聚焦儿童玩具、纺织服装等重点消费品和工业品,将2020年以来在市场监管总局、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以及其他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监督抽查中,产品连续两次及以上被判定为不合格的83家生产企业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并建立帮扶档案。

  一方面,通过产品质量提升帮扶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会等,帮助企业与监管部门、技术机构零距离沟通、面对面帮扶、点对点指导。今年4

  月份以来,全省共举办质量帮扶会、风险分析会、科普讲座等200余次,实验室开放日6场次,参加企业2791家,发放宣传资料16861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走进企业生产现场,从具体产品、具体问题入手,实行“一企一品一策”。目前,该局共帮助518家企业制定技术解决方案121个,提出措施建议168条,为企业解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出厂检验等问题443个。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监督处处长张泰云告诉记者:“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质量技术帮扶活动,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大幅增强,进一步完善了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

  该局在做好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精准质量帮扶的同时,还加大对同类产品企业行业技术帮扶力度,达到“帮扶一家企业,提升一个行业”的目的。通过质量帮扶,该省儿童玩具、纺织服装等重点消费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有所提高,同比提高近两个百分点。

  该局组织系统内检验机构发挥技术优势,助力企业了解产业政策、行业状况、产品检验方法和自身产品质量水平。组织河南省质检院先后对58家卫生陶瓷企业节水率容易出现不合格的现象召开技术分析会;组织省纤维监测院、省纺织院针对儿童服装行业存在的标识不规范等问题,为182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召开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宣贯会。截至目前,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内技术机构为生产经营特困企业和高技术含量企业提供免费产品质量检验618批次,累计减免检测费用400余万元。

  “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河南市场监管部门闻“汛”而动,第一时间组织对103家受灾严重企业进行了帮扶,帮助企业争取资金补助18.37万元。

  “目前,河南省工业产品种类约有18650种。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主体,基层监管人员数量不足、对企业帮扶覆盖范围较小、帮扶人员的技术能力有限、监管人员能力难以适应等问题尤为突出。”郑文超说,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切实解决好质量技术帮扶中“船”和“桥”缺失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把长效帮扶机制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