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质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创新消费场景 释放消费动能

2025年03月13日 07:04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梁瑜

  消费不只是花钱买商品,更多的是买愉快、买舒心。多点开花的新场景,既满足实用需求,也注重氛围营造,让消费有趣味、有新意,顺应了消费升级趋势。

  ■梁瑜

  在湿地公园搭起帐篷赏春景、在百米高空喝咖啡、在老旧街区解锁时尚潮流……近年来,一系列新场景点燃消费市场,成为撬动消费活力的新杠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

  消费新场景为何受欢迎?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是关键词。消费新场景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不只是花钱买商品,更多的是买愉快、买舒心。多点开花的新场景,既满足实用需求,也注重氛围营造,让消费有趣味、有新意,顺应了消费升级趋势。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等一系列措施。

  消费的核心是需求。曾有人总结,“吃、买、玩”是现代人走向远方的三大动力。我国有全球规模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体,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精准对接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化的消费趋势,不少地方纷纷营造新的消费场景。贵阳阿云朵仓融合潮流、艺术、野生于一体,致力于打造理想之地;重庆将昔日的防空洞改造成火锅店、酒吧和书店,吸引市民游客打卡;北京檀谷营造山居融合市镇,构建沉浸式微度假体验闭环。这些“新玩法”,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还要看到,当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显不足,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此外,市场供给尚未完全适应需求变化,高质量、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收入有预期,消费才更有底气。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另一方面,还要让消费者消费更舒心、更放心。这就需要贴近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强化消费新场景的优质供给,建立健全消费新场景相关的法律法规,持续改善提升消费环境。比如,有的品牌家电打造一体化门店,提供沉浸式智慧生活体验;又如,北京2025年聚焦“京彩四季”12大主题场景,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举办千余项覆盖商文旅体多元领域的促消费活动,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新鲜好奇、参与尝试是人的天性。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还可以在沉浸式、互动性上做文章,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可以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造出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消费体验。例如,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购物环境,或是将历史文化融入商业空间,刺激新消费需求。今年春节,湖北、广东、浙江等地的景区不仅推出了机器人拜年,还开展了机器狗舞狮、送年货等活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年味。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我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利用新技术洞察消费趋势,多角度、多层次创新供给、优化消费场景,将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消费新动能。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市场蕴藏巨大消费潜力    2024年08月21日
  • ·“年轻力”引领消费持续保鲜    2024年08月19日
  • ·药企跨界美妆真有那么容易?    2021年12月09日
  • ·品牌长红离不开文化助力    2021年11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