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质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律禁止虚假刷单!

2022年06月29日 09:48   来源:人民法院报   

  原标题:法律禁止虚假刷单!

  人民法院报讯 对于网购来说,评价就是口碑,大家一般会选择信誉度高、销售量大、好评数多的店铺。但是,有些不法店家为了牟利,靠刷单推出所谓的爆款,商品却以次充优。那么,店家雇人刷单却遭遇刷单者违约不退经营费用,可以要求返还吗?近日,湖北省阳新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这样的案件。

  2019年9月20日,刘某通过某网络平台招聘电商运营人员,9月21日,吴某与刘某联系愿意受雇。2019年9月24日,双方在网上签订合作协议,吴某自次日起正式工作,为刘某的眼镜网络店铺负责网络刷单销售工作。此后,刘某陆续通过微信转账转给吴某2.46万元,其中600元系9月份6天的工资,2.4万元用于刷单的销售运营费用。后吴某刷单剩余13350元未予结算返还,遂产生纠纷。刘某将吴某诉至法院,要求吴某返还店铺运营资金13350元及利息。

  该案争议焦点是被告是否应当返还原告剩余资金13350元。根据原告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及网络购买眼镜明细,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一开始就希望通过网络刷单这种不正当销售方式约定被告进行虚假的刷单销售活动,以获取不法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原、被告通过所谓合作进行了虚假交易,此种交易行为违反了上述法律强制性规定,有悖于商业诚信精神。虽然原告庭审时陈述此种营销手段在目前网络电商平台中很普遍,但法院认为,普遍的现象并不代表就一定是合法的,此种所谓营销手段确为我国法律所明令禁止的行为,正因为有原告等商家普遍使用此种不正当营销手段,让大众误认为是正常的并由此落入消费陷阱,严重阻碍了网络电商的正常发展。另外,原、被告的行为既损害了不特定的同行经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潜在广大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双方却在其中得利,对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等多重法益均有着明确的、现实的损害,故认定双方约定合作协议行为系无效合同行为。

  同时,基于保障大众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立法初衷采取相应的负面法律评价,原、被告对于签订案涉合同以达到各自违法目的,均是明知且积极追求的,双方当事人均不得基于该非法行为获得所期待的合同利益,如按无效合同的返还方式处理,无异于法律纵容原、被告通过非法行为获益。最终,法院不予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剩余运营资金的诉讼请求,并对被告非法获利予以收缴。(记者 蔡蕾 通讯员 刘晓英 程琼芳)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