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设美丽中国迎来新“赶考”

2021年07月13日 07: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对2020年年底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胜利的年轻环保人来说,再次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以“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境目标全面实现的成绩单,为小康涂上了生态底色,但这与老百姓期待的繁星闪烁、鱼翔浅底仍有距离。

  最近几天,生态环境部华北督察局青年干部王冲在督察一线明察暗访,试图揪出那些隐蔽的污染源。对他和同事来说,就是要与抹黑蓝天的污染源、无视生态红线的威胁者、大做表面文章的造假团“势不两立”。

  环保督察部门的干部,被称作“环保铁军”,也是生态环境守护者的缩影。在治污、降碳、保护生物多样性各领域,环保青年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拼出中国美丽的图景。

  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看来,“中国美丽”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切身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生态环境方面,过去老百姓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中国美丽”的宏图愿景真正落地,需要年轻的环保人更加懂得科学治污、精细化治污。

  最近几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一大批年轻的环保科研人员将从科研院所来到重点地区,提供科技治污的解决方案。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海生说,让科研人员参与到政府决策中,管理人员深入到科研一线,还解决了生态环境科研与实际脱节、研究与应用“两张皮”、成果转化慢等问题。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处长佟彦超记得,在过去几年的蓝天保卫战中,他和同事就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大宗货物公路运输转铁路运输”两个大项目中“冲得上”“豁得出”。我国钢铁年产十几亿吨,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十分艰巨,他和同事一家家企业奔走,一个个环节查看,还和企业一起探讨关键技术。

  完成改造后,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分别削减47%、46%、26%。佟彦超记得,一家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激动地说:“你们太专业了,太严格了!帮助我们企业的环境管理更加精准科学!”

  事实上,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此前已派出专家团队深入京津冀地区,“一市一策”助力蓝天保卫战。在一线提供科技帮扶的大多是年轻的环保科研人员,而今年,这种模式又将复制到长江经济带沿线。

  黄润秋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是用绿色倒逼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

  “十四五”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几天前,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透露,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将启动上线交易,这是世界瞩目的大事件。李高说,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不到30年,大大少于主要发达国家用时,这既要求中国必须是高质量达峰,防止碳达峰变成“攀高峰”,还要再大幅度缩短平台期,尽可能快地实现碳排放持续快速下降。

  老百姓如何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一些年轻人已经有了答案。几年前,年轻人王媛参加了社会组织“自然之友”发起的低碳家庭项目,成为第一期家居节能改造项目实践者。在积累近70户改造家庭样本后,王媛设计了一个低碳展馆,那里有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节约电能的设计,还有室外小花园、昆虫旅馆、堆肥箱。许多家长带孩子来到展馆,从小培养零废弃的消费模式、打开旧物新生的脑洞。如今,王媛正将绿色生活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将在中国云南举办,会议将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COP15的核心文件——《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的第八条是“尊重保护和维持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自然保护区的协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汪丽君和团队着眼于此进行调研。

  调研过程中收获的智慧,汪丽君如数家珍,“保护生态绝对不是人与自然的剥离,而是利用当地的资源、可持续的经验和智慧,让当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调研中,汪丽君看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共同致力于环保碰撞出的火花。她认识到,青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角色。“保护环境是一种优雅,探索大自然也是一种乐趣,我期待更多青年朋友参与其中。”

  中国青年报北京7月1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