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稳产高产靠什么丨稳健机制筑牢粮安根基

2025-11-06 10:1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施晓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粮食稳产高产靠什么丨稳健机制筑牢粮安根基

2025年11月06日 10:12   来源:经济日报   

稳健机制筑牢粮安根基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牵系14亿多人饭碗能否端得牢、端得稳。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一成绩,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坚实托底,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有力推动。实践表明,唯有持续完善市场机制,构建稳定合理的价格预期、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科学精准的供求调节与持续拓展的数字化赋能,才能真正激活农民种粮内生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稳粮价以安民心,活机制以增动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持续优化,是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之策,也是市场机制健康运行的基础保障。对广大农民而言,合理稳定的粮价机制,是“敢种、愿种、能种”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国在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不断健全市场调节功能,推动粮食价格运行更趋合理,“价格指挥棒”效应日益凸显。以小麦为例,2025年当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9元,同比提高1分,连续5年上涨。这一稳中有升的调整,释放出可预期的收益信号,引导农民科学安排投入与产出,推动种植规模扩大、品种结构优化、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事实证明,科学、公正、可预期的价格体系,能够将农民的辛勤付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为粮食稳产增产筑牢根基。

畅流通以促增效,拓市场以稳收益。市场流通体系的持续完善,是提升农民种粮收益的重要保障,也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关键支撑。粮食生产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出、卖得好”。近年来,我国将健全粮食流通体系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仓储保鲜到冷链物流,从产销对接到区域协作,全面打通粮食流通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全国首趟粮食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成功开行,运输时间由18天压缩至13天,粮食运输效率显著提升。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让粮食出村进城更为便捷,也让分散的小农户更紧密地融入大市场,形成“生产提质—流通增效—收益增长”的良性循环。当“好收成”真正转化为“好收入”,农民种粮的信心与动力自然更加坚定。

调供求以稳预期,优结构以强底气。供求关系的有效调节,是引导农民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托,也是市场机制激发持续种粮动力的内在支撑。粮食供求平衡,事关市场稳健运行与农民切身利益。清晰稳定的供求格局,有助于农民在土地利用、资金投入与劳动安排上作出更科学的判断。近年来,我国持续健全粮食储备与产销衔接机制,不断提升调控能力,努力维持供求基本平衡。在供给侧,逐步形成“余粮收储、缺粮投放”的调节模式,精准平抑产销波动;在需求侧,依托产销区省际协作,推进“按需生产、定向供应”,使农民种植决策更贴近市场实际。稳定的供求关系,有效降低了市场波动带来的收益风险,让农民种粮更有依据、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数字赋能拓新路,智慧农业开新局。数字化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刻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与市场参与模式。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化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市场对接更加顺畅便捷。农民可实时获取市场信息,精准对接消费需求,拓展销售渠道,压缩中间环节,提升销售效率,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连直达,为激发种粮积极性注入强劲内生动力。近年来,直播助农、电商销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农民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2025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直播电商交易规模突破3.1万亿元,同比增长28%。数字化与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一个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让农民在新时代农业发展中获得更稳定收入与更广阔前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民积极性是固本之基。“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稳步前行,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农民积极性持续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站在“十五五”开局的新起点,必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持续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农民收益预期;完善流通体系,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健全供求调节机制,防范市场大幅波动;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唯有如此,方能汇聚亿万农民稳产保供的磅礴力量,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江宁 张 开 作者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四川:直播助农“云端”致富

四川省宜宾市首个助农直播电商示范基地落地筠连县、桃花米品种品鉴会暨“帮帮带”助农直播活动在达州市宣汉县启动、绵竹市以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农村电商“领头雁”……当镜头对准四川的田间地头,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为百姓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越来越多能说会道的“新农人”加入其中,各地构建起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为乡间好物与广阔市场紧密相连打开了空间。

从丰收到增收,最直观的受益人群是种粮农户。“助农直播点亮了乡亲们的致富路,旺苍县五权镇党委牵头组建了‘电商达人直播团’,在今年8月举行的首场高山百花蜜助农直播活动中,3天时间完成1000余单交易,活动覆盖的农户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斌说。

强村富民要把每一笔“增收账”算得清清楚楚。在成都邛崃市高埂街道共富村,田野见电商直播团队在直播过程中建立了明确的溢价收购机制。“农产品承诺收购价在当日市场价基础上每斤上涨0.2元,其中0.1元直接补贴至种植户,另外0.1元纳入村集体收入,用于支持村级公益事业。”邛崃田野见电商直播团队负责人黄鑫告诉记者,团队采取产地直发模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进而达到节省流通成本的目的。

助农直播,村集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不少地方将“村村直播”作为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切口,通过把品牌融进土特产、党员聚在直播间,走出一条电商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确保村集体在助农直播中有收益,并将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村集体可与直播团队、农户协商确定收益分配比例。我们还通过推行项目申报、审批等流程化管理,确保直播收益和具体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实现直接挂钩。”广元市昭化区商务服务中心主任郭延鹏介绍,今年3月,“昭化优选”团队联合浙江拱墅电商运营团队开展了“东西部协作云端赶集”直播,吸引超1.2万人次观看,带动“昭化造”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5万元。

“村民们总是说我嗓门大、说话直,讲政策时说得很清楚,我就把这种风格放到了直播间里,不刻意也不掩饰,直播的效果还不错。”达州市宣汉县君塘镇君坝村党总支书记王东说,刚开始“触网”时,村里熟悉新媒体的年轻人就是他的老师,如今他已在抖音平台积累了12.3万粉丝,带货的范围已经扩展至与君塘镇相邻的6个乡镇。

50多岁的王东在“触网”初期虚心向年轻人请教直播技巧、如何购买直播器材等知识,广元市旺苍县着力构建青年助农直播长效机制,破解青年直播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干不好”的难题。“我们按照‘实力型、潜力型、兴趣型’实施分类人才储备,从待业大学生、返乡能人等群体中选拔直播人才,依托萧旺直播孵化基地等,为青年主播提供场地、物流等一站式支持,36个青年直播团队借助基地矩阵账号实现销量提升。”旺苍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党组书记何斌介绍,该县已培育120余名专业青年电商人才,带动1200余人创业就业,实现“青年成长”与“助农增收”双向奔赴。

今年9月,商务部公布了2025年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案例,四川省共有10个县(市、区)入选。其中,德阳什邡市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数超过了4000人,全市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430余家。内江市东兴区是该市电商产业发展重点区域,该区近年来持续完善布局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点,累计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20余个,覆盖全区60多个脱贫村。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品质始终是农产品销售的核心。四川长期坚持“严”“优”并重,以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化重点农产品药残攻坚治理,狠抓绿色优质农产品优产优销,确保农产品质量延续总体平稳、趋势向好态势。

产自宣汉县的“桃花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借“屏”出圈,宣汉县桃花镇每年可通过直播实现桃花米销售额约600余万元。“我们建立了从种植端到检测端全流程监管体系,制定了严格的收割规范,由乡镇供销社组建督导队现场指导直播订单收割,在稻谷饱满度达到95%时分批次收割,24小时内烘干。”宣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春芹介绍。

邛崃市桑园镇构建了“市、镇、村”三级检测网络,在全市14个镇街服务站配备农残快检设备,每年开展定量分析监督抽样2000余批次、农残快检12000余个,检测合格率达98.5%以上。(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黑龙江黑河:社会化服务解难促增收

金秋时节,北国沃土,大豆摇铃。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市团结镇永安村,成片的大豆迎风而立,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大豆地里来回穿梭,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团结镇部分地块种植的大豆亩产最高达到658斤,创大豆单产历史新高。

种植户薛超今年种植了4800亩地,其中大豆3300亩地。最近,他的部分地块里的大豆直送收粮点,实产实收,加上亩产增加,薛超喜笑颜开:“因为春天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种子,才有了今天的丰收,2025年收获满满!”

大豆丰收源自五大连池市聚焦大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而大力实施的大豆振兴计划。五大连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纪洪坤说:“我们以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标准化整地与科学化管理,推广‘优质品种+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大豆整体长势良好、产量稳定提升。”

五大连池市全域660万亩耕地中,大豆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80万亩以上,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更是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近年来,五大连池市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有效激发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大连池市坚持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中枢,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创新推出“公益性保障+市场化增值”双轨运营模式,线上与线下的服务机制,搭建市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政府层面,统筹农业农村、司法、金融等部门资源,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等15项免费服务。市场化层面,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营公司,开展13项增值业务服务。截至目前,农村产权交易成交4.5亿元、农资商城销售额1.2亿元、农机调度平台服务面积100余万亩、金融服务发放贷款5.3亿元、培育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04家、农民合作示范社85家。同时,创新开展“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等服务模式,农业生产托管面积201万亩,主要作物单产增长10%以上。

同时,五大连池市还整合29家涉农服务机构统一入驻农业服务大厅,集成28项核心服务,建立“综合受理、分类办理、全程跟踪”标准化服务流程,打造“一门受理、一窗通办、全程闭环”服务模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累计接待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涉农企业1.5万人次,办理业务事项1.6万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有效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也为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五大连池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副主任符丽歌说。

2025年,黑河市以“稳面积、提单产”为核心目标,聚焦大豆、玉米两大主粮作物,创新机制、科技赋能、精准施策,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预计突破120亿斤,各类作物平均单产突破近年最高值,其中大豆高产地块实收亩均单产突破600斤,玉米高产地块实收亩均单产突破1800斤(干粮)。其中,2470家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务500万亩以上,带动规模经营面积突破1200万亩,实现生产成本降低5%、单产增加6%。(经济日报记者 马维维)

山东:全链条增强种粮信心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卢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卢洪本每天都要到村西的百余亩水稻田里转一转。作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今年新发展的实验田,水稻种植让多年来习惯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卢官庄村村民们大开眼界。“有合作社给咱撑腰,咱种粮也要围着市场转,啥价格高咱们就种啥!”卢洪本说。

卢官庄村作为临沭县较早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种植的示范村,从2022年走上了“双社联合”的路子,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社会化农业服务企业金丰公社联合,流转村内土地1400余亩,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为打消农户‘种粮不赚钱、丰产不丰收’的顾虑,我们搭建‘总社定标准、县社做统筹、村社抓落地’的三级服务体系,将市场需求贯穿耕、种、管、收、售全环节,让农户从‘盲目种’转‘按需种’,‘愁销路’变‘有保障’。”金丰公社负责人曹磊说。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详介绍,临沭县通过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订单等资源优势,开展“双社联合”,有效打通了产销链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目前全县仅金丰公社一家服务组织就覆盖了70余村、托管2万多亩地,实现了种植成本降10%、收益增超20%,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托管队伍。

全链条服务让秋粮归仓“一路畅行”。近期,在聊城市东阿县新城街道鑫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区,两台日烘干粮300吨的烘干设备正全力运转,铲车将玉米穗送入脱粒机,玉米粒经过传送带进入烘干塔,历经10多个小时完成烘干。自当地启动玉米秋收以来,鑫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6台烘干机便开足了马力烘干周边农户送来的湿粮。烘干完成的玉米经过色选分成了不同等级,按照品质定价销售给下游粮食加工企业。“我们将玉米水分烘干到14%,符合入仓标准,烘干成本大约在每斤7分钱到1角钱,解决了种粮大户收储难题。”东阿县鑫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茂新说。

近年来,山东不断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山东省供销社成立农业发展集团公司、农业服务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市县供销社发展农服企业265家,728个基层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省社有龙头、市县有骨干、乡村有阵地的系统性服务体系。省供销社研发建设了山东供销为农服务信息平台,发布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地图,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为小农户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近年来,全省供销社年均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稳定在8000万亩次以上。

在菏泽市鄄城县彭楼镇孙楼村,农户孙法良刚从当地一家保险公司手里领到赔付金13338元。由于连续降雨,导致50多亩地块出现减产。幸亏他之前为320亩玉米购买了保险。经保险公司现场核验后及时进行了赔付。“截至目前,公司在鄄城县已赔付农户1700余户,赔付金额220余万元。”这家保险公司的农险客户经理刘传保说。

今年以来,鄄城县按照“市场化激活种粮动能”的工作思路,构建“农资保供+订单农业+保险业务”全链条体系。在农资保供环节,县供销社系统提前储备优质化肥1万余吨,通过“线上订购+线下直供”模式,省去中间环节,让农资价格比市场价低10%至15%。

从农资直供降成本,到订单农业保障种植安全,再到保险兜底稳定收益,鄄城县以市场化手段打通种粮全链条堵点,让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风险共担”原则,推动银企协作,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建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由政府和粮食企业共同出资,为粮食收购提供融资增信,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目前,省、市、县三级已设立25只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发放贷款180亿元,其中今年已发放贷款21.82亿元,有力支撑企业及时兑付粮款,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