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浙江天顺控股集团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签订2.3亿元的牦牛乳产业项目合作协议,重点推进品牌塑造、技术攻关、打开销路三大任务,旨在打通高原牦牛乳产业数字化链条。该项目标志着科技援藏在高原特色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浙江科技援藏助推那曲牦牛乳产业提质增效,构建了“引智—转化—反哺”的良性循环。当地牦牛乳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市色尼区嘎尔德生态牧场,400余头牦牛戴上了智能项圈,可实现实时数据追踪、健康监测、远程管理。“过去,我们只能凭经验每天挤两次奶;现在,系统可根据牦牛运动量智能提示挤奶时间,使每天产奶量提升23%。”牧场负责人嘎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只需轻点手机,北斗定位系统就能实时传回牲畜活动轨迹,并通过AI算法精准计算最佳挤奶时段。这个由浙江大学研发的“智慧牧牛”系统,已形成包含体温监测、疫病预警等六大功能模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走进那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牧科技产业园实验室,记者看到乳成分分析仪正进行第1023次检测。“乳清蛋白含量每提升0.1%,产品附加值就增加8%。”质检员白玛央宗向记者展示检测图谱。浙江科技援藏团队带来的ST-3菌株与冷冻干燥技术结合,提升了乳清蛋白含量,进而使每吨牦牛乳深加工产值从1.2万元跃升至9.6万元。
此外,浙江大学奶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发了高原自适应低温巴氏杀菌设备,攻克了零下20℃环境下的活性物质保存难题。“通过采用8级梯度温控技术,使鲜牦牛奶中的免疫球蛋白留存率达90%,同等储存条件下其保质期从半个月延长至21天。”技术负责人曲措介绍,设备创新利用光伏储能系统,在保证72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同时降低能耗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