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盘中餐”备受社会各界关切,浙江出台了哪些改革举措?为学校食堂带来了哪些新变化?11月21日,记者走进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的全国校园食品安全现场会,细探浙江校园食品如何守好安全防线。
“有人员未戴工帽,请及时处理。”在北仑区顾国和中学,记者进入食堂后厨的粗加工间,语音播报立即响起。这是学校正在应用的“浙江校园食安在线”系统中的一项功能,一旦发现陌生人进入或有员工违规操作,AI抓拍就会联动现场语音播报示警,提醒违规人员立即整改,消除风险。
为持续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先后联合出台12个有关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指引性文件,实现了在中小学校食堂100%运用“阳光厨房”实施线上巡检、食品安全量化等级100%达到B级以上、大宗食材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100%全覆盖。
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校长王挺告诉记者,学校正在应用的“浙江校园食安在线”系统,实现从食材验收区到就餐区全程智慧监管。在食材验收区,一台智能验收秤与系统相连,食材采购可全链条化追溯;在粗加工区,除了陌生人闯入识别预警外,未戴工帽、抽烟、玩手机等违规操作均能实现AI抓拍和现场语音报警。
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汇集监督检查、抽检监测、案件查办、投诉举报、媒体曝光等多渠道线索,编制了五大维度39项110个风险指标,对学校食堂每月动态评定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赋红、黄、蓝、绿“四色码”。在学校端,管理员每月会定期查看风险色码情况。“右边评分图有详细扣分情况,可帮助我们精准锁定扣分点,动态分析学校食堂的食安风险情况。”王挺介绍说,刚开始学校也出现过红码,经市场监管人员点对点指导后,变成了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