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起的食物短缺,显示出高度集中、即时供应的全球食品供应链存在脆弱一面。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应改进全球粮食体系,增强其抵御能力,确保所有人的健康营养和环境处于可持续状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纽约电 记者高伟东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表文章指出,粮食系统对经济活动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人们生活和工作所需能量。长期以来,粮食系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人认为,全球农业食品工业能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一切食品。但在2020年,短短几个月内,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导致地球一半处于封闭状态。恐慌性购买、空荡荡的食品杂货店货架和食品店门口的长队都在提醒人们粮食系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食品系统已经变得不平衡。疫情之后,世界粮食系统应当实现四大转变。
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起的食物短缺,反映了高度集中并在即时供应基础上运作的全球食品供应链也存在脆弱的一面。例如,在许多国家,由于工人被隔离或生病,收成或食物无法包装。在其他地方,由于餐馆和酒吧关门,以及库存积压,大量食物被浪费。
与此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预测,在发展中国家,除非采取有效行动,否则一场“饥饿大流行”带来的影响甚至可能很快使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逊色一筹”。
长期以来,全球粮食系统潜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化。根据最新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2018年已经有8.2亿人每天处于饥饿状态,三分之一的人缺乏基本营养素。同时,由于饮食不平衡,有6亿人肥胖,20亿人超重,容易罹患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损害免疫健康的疾病。当前,全世界免疫力低下和营养不良的人正不成比例地蒙受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和死亡都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包括收入损失和公共债务飙升。
粮食系统的局限性不仅限于能否很好地养活世界人口这一问题。在现今的粮食系统中,过度使用化学药品、普遍实行的单作作物种植系统、陆上和海上集约化动物农场等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更新速度,并造成了全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四分之一,其中牲畜饲养排放约占一半。
文章指出,随着各国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的经济重建,粮食系统也面临着独特机遇,可以借机改进全球粮食体系,增强对未知风险的抵御能力,从而确保所有人的营养健康和自然环境处于可持续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规划署、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共同提出了粮食系统应当实现的四大转变。
一是具有抵御能力的粮食供应链。高效的粮食供应链对于降低粮食不安全、营养不良、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至关重要,并且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二是健康饮食。遏制较富裕国家中动物食品和高度加工食品过度消费情况,并在较贫穷国家中改善人们获得营养的途径。同时,将农业补贴更多用于健康食品,对不健康食品增加税收。
三是可再生农业。从不可持续农业转向与区域粮食系统密切关联的可持续和可再生农业,不仅是传统种植业,也包括渔业,从而治愈受到污染的土壤、空气和水,并提高经济适应力,创造就业机会。
四是保护动植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禁止食用稀有动物的队伍中来,这是挽救原始生态系统的关键。同时,大胆实施保护地球动植物和根除野生动物贸易措施,对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碳储存和降低未来疾病大流行风险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