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荒”来去匆匆背后 奶价遭人为停涨反引恐慌
专家称, 中国乳业欠冷静,政府应放手让市场自动调节
■本报见习记者 王荆阳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奶荒”,此前曾造成了国内多地市场的困扰。近日,随着春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和“洋奶”进口大幅增加,持续半年之久的“奶荒”终于得以缓解,牛奶供应趋于充足,鲜奶收购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奶荒真相反映乳业体系不成熟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期生鲜乳的价格趋稳并开始小幅下降。自2月份第二周开始,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27元/公斤,这是自2013年5月份最后一周生鲜乳价格开涨38周以来,首次出现周环比零增长;到了2014年2月份第三周,这一数字为4.2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5%。
对于去年的“奶荒”事件,乳业专家雷永军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却表示,所谓“奶荒”其实是被中国的乳企和消费者夸大了,让市场以为中国真的会有“无奶”那天到来。“‘奶荒’其实是民营奶企突然炒作的一个话题。而去年恒天然乳清蛋白粉质量事件引发的暂停由新西兰进口部分乳品,则为奶荒点燃了‘导火线’。中国很多乳企‘听风就是雨’,有一家说奶荒,就迅速蔓延成全体的恐慌,于是乳企开始疯狂抢收牧场,引起了连锁反应,进而导致去年奶价出现连续上涨38周的情况”。
在雷永军看来:“中国乳业体系还是不成熟,不够冷静,很容易受到企业和舆论的影响。”
乳业专家王丁棉同样指出,这一轮的奶荒,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也不是天灾所造成的,应该算是“人祸”。“因为奶荒在某种程度上,被媒体或者企业放大了,其实奶荒的程度不见得有他们所讲的那么严重。另外,从奶粉进口量来看,去年1月至9月进口奶粉47万吨,前年是57.5万吨,进口奶粉已经弥补了缺口部分。因此,闹奶荒实际上是人为因素更大”。
王丁棉同时认为,奶荒其实为企业推出高端产品提供了更好时机。可以看到的是,这次“奶荒”的断货并非全品类现象,基本只是一些低端液态奶缺货,调加果味、复合功能等中高端液态奶依旧货源充足。
而乳业专家宋亮从另一角度对奶荒的看法是,这次奶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规模化发展的比重不足,“我国规模化发展只有37%,相比之下中小规模养殖户大概占63%。国家政策一直重点扶持规模化养殖,但规模化的发展速度却比较慢。这两年养牛成本上涨,加上人工成本上涨也比较厉害,奶农的比较收益出现下滑,因此中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的速度很快,造成了总供给下降。”恶性循环奶贱伤农再来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牛奶降价-杀牛倒奶-奶荒-牛奶涨价-奶农买牛-牛奶过剩-牛奶降价-再杀牛倒奶”的循环已经在中国多次发生,一旦原奶供应紧张,导致奶价上涨,奶农就加大奶牛养殖,“以草定畜、以财定畜、以技定畜、以销定畜”等养殖原则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随着奶牛养殖数量增加,原奶供求关系逆转,奶价下跌,奶农又会选择退出。
面临风险和困难时,养殖户和乳品生产企业“大难临头各求自保”,中国奶业至今没能走出这种恶性循环。这不得不让让人警惕,此次牛奶价格止涨企稳是新一轮“奶贱伤农”和“奶贵伤民”的信号。
以产奶大省山东为例,山东多个城市牛奶价格出现下跌。自2月3日起,山东牛奶价格已经连续3周企稳并小幅回落,从春节前的4.51元/公斤跌至目前的4.47元/公斤。对于奶农而言,最近收奶的价格明显不如去年高了,去年最高卖过5.6元一公斤,现在一般4.6元一公斤就卖了。
对此,雷永军却表示未必会出现“奶贱伤农”的局面,“牛奶价格止涨企稳主要原因是去年牛奶价格涨得太厉害,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缺奶源的,好比就是国内奶价5元一吨,而进口奶价是3元一吨,差距如此明显,供需矛盾迎刃而解,奶价自然就会停止上涨,只要不是‘断崖’式的下降都是正常的”。
政府应放手
奶农需提高“觉悟”
对于政府是否应该直接插手牛奶价格的涨跌的问题,雷永军表示,政府应该放手让市场去自发调节。“农业的市场化就是需要农民给自己的农产品定价,而政府的干涉就是相当于给奶价一个价格下限,而这其实是破坏市场规律的行为,我们没必要去担心市场价格相差幅度过大的情况,因为市场必然会自动调节价格,使其趋于平稳,所以政府只要当好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即可。政府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产者、消费者、乳制品企业等相关各方按照既定游戏规则办事,一旦发现违规者就要及时惩处。”
(责任编辑:张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