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话实说 | 西瓜+保鲜膜=细菌翻倍?看看专家怎么说!(视频)

2023-07-06 15: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6日讯(记者 刘潇潇 李冬阳) 炎炎夏日,许多消费者喜欢吃清凉甜美的西瓜来消暑解渴。但是,网传的“西瓜裹上保鲜膜细菌增10倍”之类的说法,让“吃瓜群众”非常闹心!那么,切开的西瓜,还要不要裹上保鲜膜?裹上保鲜膜的西瓜还敢不敢吃?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指出,食品保鲜膜本身并不会造成细菌的增加,西瓜切开后用保鲜膜覆盖后存放是正确的做法,使用保鲜膜要注意6个细节。

  “给切开的西瓜表面覆上保鲜膜能很好地保持水分,并能阻隔环境中的灰尘和细菌,放在冰箱保存时还能防止串味儿和交叉污染。”马冠生表示,家庭常用的保鲜膜是PE膜,也就是聚乙烯塑料保鲜膜。它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透湿度,能调节所包裹食物周围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分含量,起到给食品保鲜的作用,西瓜切开后用保鲜膜覆盖后存放是正确的做法。

  “切开的西瓜表面含有多少细菌,取决于刀具的清洁度、保存环境的卫生情况、保存温度、保存时间等多个因素,而食品保鲜膜本身并不会造成细菌的增加。”马冠生指出,无论保鲜膜还是冰箱冷藏,都无法阻止细菌的生长繁殖,只要放的时间过长,细菌照样会大量增长,“所以,这锅不该由保鲜膜来背,主要还是时间惹的祸。”

  马冠生指出,要使保鲜膜发挥正面作用,需要注意6个细节:1、买正规的食品专用保鲜膜;2、保鲜膜要覆盖严实;3、保鲜膜不要覆盖太多层;4、盖了保鲜膜也要尽快吃;5、保鲜膜不宜用于油脂含量高的食品;6、尽量不要带着保鲜膜加热食品。

  马冠生提醒,食品保鲜膜属于“食品接触材料”,国家对其安全性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是,非食品用的保鲜膜因不与食品直接接触,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就低的多,可能含有一些对健康不利的成分。要购买正规的食品专用保鲜膜。

  马冠生提醒,盖上保鲜膜只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变质的过程,并不能阻止变质,因此,用了保鲜膜的食品依然需要尽快食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肖)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本网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食话实说 | 西瓜+保鲜膜=细菌翻倍?看看专家怎么说!(视频)

2023年07月06日 15: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6日讯(记者 刘潇潇 李冬阳) 炎炎夏日,许多消费者喜欢吃清凉甜美的西瓜来消暑解渴。但是,网传的“西瓜裹上保鲜膜细菌增10倍”之类的说法,让“吃瓜群众”非常闹心!那么,切开的西瓜,还要不要裹上保鲜膜?裹上保鲜膜的西瓜还敢不敢吃?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指出,食品保鲜膜本身并不会造成细菌的增加,西瓜切开后用保鲜膜覆盖后存放是正确的做法,使用保鲜膜要注意6个细节。

  “给切开的西瓜表面覆上保鲜膜能很好地保持水分,并能阻隔环境中的灰尘和细菌,放在冰箱保存时还能防止串味儿和交叉污染。”马冠生表示,家庭常用的保鲜膜是PE膜,也就是聚乙烯塑料保鲜膜。它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透湿度,能调节所包裹食物周围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分含量,起到给食品保鲜的作用,西瓜切开后用保鲜膜覆盖后存放是正确的做法。

  “切开的西瓜表面含有多少细菌,取决于刀具的清洁度、保存环境的卫生情况、保存温度、保存时间等多个因素,而食品保鲜膜本身并不会造成细菌的增加。”马冠生指出,无论保鲜膜还是冰箱冷藏,都无法阻止细菌的生长繁殖,只要放的时间过长,细菌照样会大量增长,“所以,这锅不该由保鲜膜来背,主要还是时间惹的祸。”

  马冠生指出,要使保鲜膜发挥正面作用,需要注意6个细节:1、买正规的食品专用保鲜膜;2、保鲜膜要覆盖严实;3、保鲜膜不要覆盖太多层;4、盖了保鲜膜也要尽快吃;5、保鲜膜不宜用于油脂含量高的食品;6、尽量不要带着保鲜膜加热食品。

  马冠生提醒,食品保鲜膜属于“食品接触材料”,国家对其安全性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是,非食品用的保鲜膜因不与食品直接接触,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就低的多,可能含有一些对健康不利的成分。要购买正规的食品专用保鲜膜。

  马冠生提醒,盖上保鲜膜只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变质的过程,并不能阻止变质,因此,用了保鲜膜的食品依然需要尽快食用。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