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坝乡来了三位“90后”文化管家
在朝阳东坝,三位“90后”文化管家常驻乡里,利用云端直播、漫画、脱口秀等方式,一年多来办了近百场文化活动,传承地区文脉,拉近了上楼居民之间疏离的关系。
下午2时,初春的阳光穿过半透明的高大穹顶,投在朝阳东坝乡文体中心大厅里。往来穿梭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搬椅子、抬桌子、拉横幅……20来张长桌四面合围,中间是一个小小舞台,工作人员正调试直播机器。
“今天是正月十五,我们要做一场线上直播,邀23个社区的居民云端共庆元宵节。”东坝文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元宵节办民俗活动,是乡里坚持了10年的老传统,也是街坊邻居们一年到头最心心念念的事儿。今年受疫情影响,仅有30多位居民能够来到现场。于是,文体中心的三位“文化管家”就一手操持起了这场云端聚会。
谁是文化管家?他们“管”什么?见记者满脑门问号,居民胡秀珍解释道:“三位管家都是‘90后’年轻人,每天驻扎在乡里,张罗文化活动,带我们各种嗨玩儿。小曲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那边!”顺着胡阿姨的指引,记者见到了正跟居民寒暄的曲彦臻。这个清瘦的小伙子生于1994年,他是当天的活动主持人,身着西装牛仔裤和马丁靴,头发精心打了发蜡,虽被口罩遮住了半张脸,也能看得出满脸的笑意。
在小曲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中,直播开启了。大伙儿一起猜灯谜、包汤圆、讲东坝的历史故事,现场笑声不断。抖音直播粉丝不断增长,最多时有近2000名观众在云端观看。进驻乡里一年多,这样的直播“文化管家”办了45场。
乡里请来“文化管家”,这可不是心血来潮。“东坝是个有文化、有底蕴的地方,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乡党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随着城市飞速发展,鸡犬相闻的村庄拆迁上楼,很多新居民来此置业,导致居民关系变得疏离,文脉也有些松散。乡里希望以文化的力量凝聚居民,可年复一年,社区活动总是唱歌跳舞打太极的“老三样”,“很多人参加活动,都是看社工的面子。”
2019年夏,东坝乡政府与辖区文化园首创·郎园station合作,由园区派出三位文化管家常驻乡里,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除了曲彦臻,其他两位也是一水儿的“90后”:侯钰是一位新晋辣妈,格外擅长组织亲子关系方面的活动;彭玮杰年龄最小,才24岁,是刚走出高校大门的播音系毕业生。
“90后”能跟咱玩到一起吗?居民的疑虑很快打消了。因为他们发现,三位年轻人真的扑下身子,走进社区、走访居民。根据摸上来的需求,他们每周都要开展头脑风暴,设计新的文化活动。
年轻、热情、脑子活泛的管家们,为乡里带来了新气象。很快,手绘民俗地图《漫步在东坝的旧时光里》传遍了居民的朋友圈,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地区的14个历史故事。居民脱口秀每月上演,陌生的邻居借此互相认识。去年疫情期间,管家们还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了《阅读在地》音频节目,带大家在家读书,目前已更新近200期……林林总总的文化活动已开展近百期。
眼下已开春,管家们又在筹划着新的文化项目。“这次,我们计划着请居民拿出家里的旧物,一起来搭建艺术装置。”曲彦臻说,不久后,这个凝聚着故事和感情的装置将亮相社区。
记者手记
发挥文创园外溢效应
东坝文化管家受到居民欢迎,说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确能打破套路、带来新气象。
乡政府与文化园联起手来,让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走进基层、走近百姓,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外溢效应,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创新力。借“文化管家”牵线搭桥,文创园的资源进入社区,就拿元宵节的活动来说,直播团队共十多个人,都是园区的专业队伍。
在朝阳区,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达百个之多。近年来,朝阳区推动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园区打开大门融入城市,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供给。但具体的途径,仍需各园区不断摸索。东坝文化管家,就为社区文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记者 朱松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