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1月12日,黄山市举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溪镇海桥修缮工程开工仪式。至此,公众关注的焦点由镇海桥“修与不修”转向“如何修”“修成啥样”——
镇海桥修缮缘何备受关注?
损毁的是文化,冲走的是乡愁
7月7日9时50分许,黄山市明代古桥屯溪镇海桥(当地人称“老大桥”)被洪水冲毁,许多市民扼腕叹息,一些人甚至潸然泪下。
屯溪镇海桥位于横江与率水汇流处,2020年汛期横江流域连遭暴雨侵袭,7月7日横江洪峰流量达到每秒2900立方米,且早于率水洪峰到达三江口,两江之间形成落差,加剧了对镇海桥的冲击,持续的洪水冲刷及长时间的高水位浸泡,致使镇海桥桥面被冲毁、桥墩严重受损。
“对徽州人来说,老大桥不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种情感、一份牵挂。”从事徽文化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悉闻老大桥水毁后撰文称,“屯浦归帆”所营造出的意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外出务工经商的徽州人,每当望见老大桥,便会油然而生倦鸟归巢的依恋。
“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皖南山脉连绵,河谷纵横,千余座嵌镶在古徽州山川脉络上的桥梁,既是徽州人开展生产和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年徽商从偏僻山村走向通都大邑的起点,更是历史上富庶徽州、文化徽州的见证。镇海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六墩七孔石质拱桥,一直是屯溪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到访屯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目前黄山市遗存的古石桥有120多座,至今保留着通行功能,其中49座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文化与旅游局副局长胡荣孙介绍,在徽州,几乎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或优美或伤感的传说故事,记录着徽州人民的勤劳智慧,透视出徽州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坚持修旧如旧,确保文物特性
河是自然,桥是文化,桥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文化创造。在徽州,林林总总的古桥如人间彩虹,连接着美丽的山水,体现了古城镇和古村落所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是徽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见证。
镇海桥被水毁后,“修与不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市民和研究徽文化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重修镇海桥。然而,镇海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否修、如何修,不单要考虑社会关切和修缮条件,还需要逐级上报审批。
黄山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收集相关资料,邀请专家评估,编制修缮计划,积极向上级申报。同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出台石构件材料打捞方案,研究制订古桥修缮方案,并拨付2000万元特别国债,用于镇海桥石构件打捞及启动项目前期工作。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批复镇海桥修缮工程项目立项,并给予修缮资金全额补助。
如何平衡文物“原真性”和“功能性”,是镇海桥“如何修”面临的主要问题。胡荣孙介绍,镇海桥现场打捞石构件约4565.44立方米,经质量检测可利用率约为80%,这为古桥修缮保持“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奠定了基础。修缮工程按照“安全第一、文物优先”原则,充分考虑洪水影响评估与桥梁安全稳定,把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局部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等最小干预措施,排除有碍“功能性”的不利因素和隐患,并由文保、结构、水利、建筑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组,全程跟踪服务工程建设,收集修缮全过程资料,为今后其他地方文物桥梁修复提供借鉴。
“不同时期的文物修复工作都会在文物本体上留下特定的历史信息。”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刘仁义认为,修缮镇海桥的外立面可力求古朴,修旧如旧,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特性。
创新保护机制,守住文化根脉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6月以来,我国有11省份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而受损,其中包括70多座数百年历史的“省保”“国保”级的“文物桥”。
毫无疑问,这些“文物桥”的损毁乃至消失,自然灾害是直接原因。然而,除了“天灾”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跟自然界万物一样,包括桥梁在内的建筑总是有生命周期的。当然,水毁古桥的原因,关联到直接、间接、前溯等管理责任,也涉及河床变化、堤坝固化、水下取沙、桥墩松懈、水流方向变化、水压阻力等一系列因素。”一位多年从事文物保护的专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扩张,一些地方用“削高填低”等方式进行房屋、公路、堤坝等建设,造成河道缩窄、原有的沟渠水系堵塞等地面环境变化,加上地下管网的布局缺失与投入不足,导致河道洪水湍急,增加了文物“水毁”风险。
像镇海桥这样具有通行功能的古桥梁,既是保护文物,也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城建、交通、水利、文物等部门都有桥梁安全与维护保养的责任。反思近年来包括古桥在内的古建筑文物频频受损甚至消失,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应成为共识。
亡羊补牢体现一种敬畏,不失一种作为。有专家建议,一要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统筹编制古桥等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厘清古桥等文物保护涉及文物、水利、建设、规划、交通等部门职责,建立责任清单,加强分工协作;二要创新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地方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充实文物保护人员力量和技术力量;三要创新保护机制,坚持依法保护和问题导向,建立健全文物保护责任评估机制,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加强古文物建筑的日常监测、动态维护和定期检验,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
据了解,镇海桥修缮工程计划工期14个月,预计明年底全面完工。我们相信并期待,镇海桥将宛如一道绚烂的彩虹,重新横亘在新安江碧波之上,继续讲述着美丽动人的徽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