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纪录片的思维空间和路径选择

2020年10月22日 08:53    来源:解放日报    范小春

  从《辉煌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纪录片不难看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大视角、大情怀和大叙事奠定了中国故事的基调。但互联时代观众的消费场景变得更加复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短视频在消费维度上体现出优于长视频的场景逻辑。

  在此逻辑下,《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不同寻常的系列纪录片应运而生。前一阵,《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获得一致好评。该纪录片着眼于对故事性、趣味性的挖掘,对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适度借鉴,并呈现出可兼容于各类媒介的传播形态。

  具有全媒体特质的中间状态作品

  本季《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现的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25件文物,每集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一件国宝的故事,向观众展现当时的文化气象。编导通过现代的、流行的艺术手段进行表达,体量虽小,但深度与厚度兼具,堪称历史人文纪录片界的一股新风,其底色则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第三季的活泼风格,颠覆了传统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严肃刻板,在趣味性和学术感之间拿捏得当。历史考据、网络流行语、二次元……堪称多元素杂糅,适合多终端平台。5分钟的时长,保证其内容高度精练且易于传播,信息密度与叙事节奏高度匹配,充分挤压了注水空间。纯叙述性的干货内容和散漫抒情的表达穿插而行,偶尔还会跳出一些活泼轻松的戏谑。与之相配合的视觉特效与画面剪辑,则富有电影感,片名字幕、镜头、动画均能体现美感与动感,特别是每集的片头字幕和该集国宝的材质、纹理和形态保持一样,效果颇为惊艳。显然,特效师是从国宝本身提取特征元素,对字幕的处理反复斟酌,在图层上做足文章,让它自然贴切,使之有质感。

  第三季的编创形式也值得称道。该片力图突破传统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在镜头语言上不局限于文物特写,台词文本亦庄亦谐,充满游戏感。将国宝作为符号编码,重新赋予意义,通过对国宝来龙去脉的梳理与总结,演绎国宝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观众在欣赏国宝之美的同时,也了解国宝所承载的文明价值及其精神内核。编导熟练地运用符号交流系统进行沟通互动,在其中加入仪式性的表达,以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共同理解和由此引发的共同情感为基础,达到强化共识和激发情感的传播效果。这种仪式传播并不是简单地传递客观信息,而是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观众沉浸其间,是对“想象的共同体”的艺术化建构。

  在电视荧屏上,纪录片让历史画卷和人文情怀与当下的观众相遇,让自然世界与社会故事在光影交织中上演。转移至其他终端时,纪录片的剪辑则适度调整,使之和新的传播渠道相匹配,和观众的收视习惯相吻合。现如今,多终端上的碎片化点播开始成为新宠,这对纪录片的多路径传播是机会,但反过来也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开创性地在纪录片艺术中融入了互联网思维,轻体量与年轻化呈现、仪式感和游戏感交织,厚重的历史被赋予了新鲜的形态。这一系列全媒体传播方式,令国宝实现了与移动互联一代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生动而有效的传承。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对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文化的展示相当到位,它用代表性文物衔接古今,以仪式感和游戏感渲染情绪。历史的再现、记忆的唤醒、认同的塑造,环环相扣、层层铺陈,唤醒了观众心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历史人文纪录片构建的“历史的场域”使中华文明得到了完整呈现,正是通过仪式这种传承形式,让古老的器物会通当下,让历史或雄浑或浪漫的形象映照在每一位观众心中。

  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

  第三季中的25件国宝较之前两季更具指向性,带领观众从魏晋南北朝走向盛唐,充分体现了魏晋风骨、南北朝离乱和大唐气象。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持续不断的战争,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大融合的时代,北朝的粗犷和南朝的精细最终在大一统的隋唐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但是,这一切的枯荣距今久矣,浓缩在史书与器物中而不为大众所熟知。

  纪录片为文物立传写志,辅以合理想象,似乎每一件国宝身上都有再现历史时空的责任,丰盈了叙事空间,明晰了中华文明的刻度。本季国宝是见证“多元与包容”时代的文明物证,从对外贸易、天文历法、法治、工程设施、人文精神、女性审美等多个侧面,观照一部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史。镏金银壶、十二生肖、阿斯塔那俑与文书、黄河铁牛、兰亭序神龙本、仕女俑、花树状金步摇……这些国宝重塑久远的历史图景,切片式地展示了特定时代的人文、工艺和生活方式。

  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器物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教化、伦理秩序中扮演着鲜明的角色。器物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表达和展示,还体现社会进程中的哲学思想、美学精神与制度文化。博物馆对于器物的展示是静态的、有限的,而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提升了器物的可阐释性,并赋予国宝本有的内在文化体系以鲜活的呈现。可以说,从《洛神赋图》《立狮宝花纹锦》《法门寺地宫茶具》《镶金兽首玛瑙杯》到《敦煌经变画》等,其发展变迁历程就是中国古人生活方式与人文精神的一种物化表达。这些器物本身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既有物质消费层面的,也有精神象征层面的,其中蕴含着多元的中华文化基因。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的文物(器物)均能显现出器物在中华文化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体系,这是编导在专家指导下精心选择的结果,观众从本季中器物文化的变迁,能清晰地发现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继承与发展。作为中国人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器物能够超越文化信仰与意识形态差异,展示造物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而这应该就是该片孜孜以求的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境界。

  为纪录片发展探索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值得阐发或深耕的角度也是多维度的,其中既包括创作技法的多元化、互文性,也包括播放平台面的全媒体化、产业要素的全链化等新问题,问题的指向都是纪录片本体能否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2019年,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纪录片产业研究报告》认为,新媒体将成为纪录片第一力量,纪录片的认知价值正被挖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传播具有规模大、速度快、互动强、个性化等特点,这就要求纪录片从创意到生产到传播,都要掌握媒体融合规律,及时跟进受众需求心理,掌握好文化生态的引导能力。未来的纪录片生产必定是具有高度媒体融合属性的,兼有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以及新型传播模式的纪录片业态。

  视角缩小到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在影视消费文化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当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在理念、手法、体量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的优秀作品为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范提供了范本。除此之外,纪录片在多平台的快速传播,正说明科技、人文的影响已深入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国宝会说话》积极拓展全媒体纪录片创作的思维空间和路径选择,以其自身的创新实践为纪录片发展探索了新的模式,是近年来历史人文纪录片向纵深发展成果的缩影,它从创作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量密集、娱乐化到位的精品模式。这种模式紧扣传承历史、唤醒记忆的主旨,讲述历史、解读国宝,着力在纪实中增加代入感与互文性,让穿越历史长河的国宝在荧屏中复原生动起来,即所谓“处处闪耀国宝光辉,集集都是文化干货”。

  今天,纪录片唯有在形式、题材和传播路径上做出审慎的选择才有出路,因为全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内容创作已然到了百舸争流的时代。新媒体的扩张打破了电视以渠道垄断为基础的传播模式,与电视相比,流媒体视频观看时间灵活且没有捆绑销售,于是传统媒体纷纷开始改革创新,拥抱数字化战略。

  当下,各新媒体平台在纪录片领域加大投入,为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用户定制内容,成为新媒体平台入局上游创作方的重要目标。这批观众整体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好的审美基础,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求知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越来越高。而自媒体的发展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碎片化、空泛化的局面,市场急需优质的、拥有知识“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满足观众。在激烈的内容竞争中,《如果国宝会说话》一类的优质纪录片依托制作能力的积淀,在内容层次、知识浓度、编创形式上显现优势,带动观众的通识认知需求不断上升。观众期望,中国纪录片的认知价值日渐凸显,以写实求真的态度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全媒体时代,纪录片的思维空间和路径选择

2020-10-22 08:53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