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首周末四亿票房背后

2019年07月23日 09:31    来源:文汇报    宣晶

  原标题:首周末四亿票房背后,是心灵鸡汤与催泪弹的一锅乱炖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当电影《银河补习班》抛出这个命题时,或许主创邓超和俞白眉都未料到观众的反应会如此撕裂。目前,37万人在猫眼给出“正中靶心”的9.5分,7万多观众则在豆瓣打出“远离靶心”的6.2分,评论者各执一词,难以调和。据统计,这部电影首周末虽拿下4.27亿元票房,但之前大规模点映的票房就已近亿,实际成绩并不出挑。

  抓住了家庭教育“痛点”,拿出了真诚态度,《银河补习班》为什么没有收获如约而至的火爆和赞誉?有影评人认为,此片将“心灵鸡汤”与“催泪弹”一锅乱炖,却没能做到五味调和,叙事结构有不少硬伤;尤其是单靠“一直想”“不认输”等口号式的简单表达,并不能纾解当下父母对教育问题的普遍焦虑,更谈不上引发全社会关注与讨论。

  抓住家庭教育“痛点”,讲述父与子的苦情故事

  “再没有比我是为他好更恐怖的借口了”;“家长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家长怎么做”;“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一段段“金句”从147分钟的电影里不断涌出,勾起许多观众的思考,却也扎得有些人坐卧不安。《银河补习班》抓住了教育这一社会“痛点”,讲述邓超饰演的“犯错”父亲马皓文,通过私人补习班的“开放式教育”,让儿子马飞走出迷茫,成为杰出航天员的故事。

  长久以来,探讨教育问题的电视剧不少,但国产电影并不多见。有别于《一个都不能少》和《老师·好》,《银河补习班》借某校教导主任的形象,指出了教育方面的很多弊端,引发观众共鸣。“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在子女教育成为集体焦虑的当下,电影尝试以温情故事说教育真谛,笑中带泪地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父子两人的感情也打破了“苦情戏”传统格局,加入了太空科学元素,风格硬朗。影片更把时间跨度拉长到近30年,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亚洲足球杯、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抗洪救灾等事件作为锚点,瞬间把观众拉回到那个年代,感情随着记忆喷涌而出。

  对于邓超和俞白眉这对搭档来说,从《分手大师》《恶棍天使》被认为“演而优则导”的失败代表作,到如今《银河补习班》终于过了及格线,也是一大进步。尤其是邓超饰演的父亲,老年阶段的表演朴素不浮夸,以涓涓细流式的表演展示出如山父爱。

  逻辑缺陷和高频说教,破坏了一个好故事

  然而,邓超和俞白眉的真诚与努力并未换来一片叫好,《银河补习班》大规模点映后,口碑一路走低。有观众认为,电影开篇时儿子马飞就已当上宇航员,处在人生巅峰,再以倒叙手法将成才故事娓娓道来,把“心灵鸡汤”与“催泪弹”置入一锅乱炖,几乎成为宣讲成功学的另一种模板,高频且刻意的说教更引人反感,破坏了一个原本温馨感人的好故事。

  甚至电影对应试教育的种种批驳,在一些网友看来也流于  “为批评而骂”,缺失深刻反思与新鲜注解。人物台词中,“素质教育”“分数主义”等概念不断反复,知识学习好比“蒸馒头”的生硬比喻,更让很多有教育经验的家长老师哑然失笑。而孩子在父亲的放任下迟到、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甚至旷课出游,居然还能完成“学渣的逆袭”,“梦幻”得匪夷所思。电影尾声处,马飞为了自己的前途竟然让父亲放弃申诉长达三十年的冤情,更是令人寒心。有评论指出,《银河补习班》想要针砭应试教育的弊端,凸显开放式教育的优点,却制造了一系列不合情理的巧合直接推导出预设结果,反而使观众疑虑重重。

  应试教育和学生个性真的完全对立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该如何协调配合?这些问题需要主创更深入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作答。更何况如《死亡诗社》《地球上的星星》等电影,虽然都立足在对传统教育体制的独立思考,但这些经典的教育题材影片更多只是探讨,并非生硬地给出一个对与错的答案。与此相比,《银河补习班》中马氏父子多处矛盾的人设,以及任素汐、李建义“脸谱化”的表演反倒成了旁枝末节。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实习生2 )

《银河补习班》首周末四亿票房背后

2019-07-23 09:31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