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带团出发,早上起来不是推窗看天气,而是抓起手机打开‘飞常准’软件,看我的航班是否延误或者取消。”做了多年导游的小吴从来没有这么揪心过。
在云南,关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简称“长水机场”)正点问题的不仅有小吴这样的旅游界人士,在不久前闭幕的云南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在热议这一话题。2013年,长水机场因在三次大雾和一次冰雪天气中服务保障不力、应对不及时,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4年1月20日,长水机场又因大雾天气造成航班延误。
有网友无奈地说:“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夭折在一个不能贸然前往的机场”。
极端天气带来的混乱比预料的严重
恢宏壮丽的昆明长水机场启用于2012年6月28日。然而,2013年1月3日突然来袭的大雾,凸显了长水机场管理上的诸多漏洞。
当天各航空公司90%以上的飞机因大雾天气未能飞到昆明,万余名旅客无法离港,而第二天没有接到航班调整和取消通知的旅客,又大量来到机场,造成航站楼人满为患。航站楼服务保障立即显得手忙脚乱,捉襟见肘,供暖、供水、供饭、供毛毯,一切都不及时,急于返程的旅客忐忑不安,情绪异常激动,而为数不多的机场和航空公司地勤人员的表现,更增加了旅客的不满。
“个别地勤人员选择了躲避,增加了旅客的愤怒。一些无法离港的旅客心怀怨气阻止其他旅客登机,一些到港的旅客因航班延误要求赔偿而不下飞机,这些都影响了后来航班的正常运行。”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事实上,昆明长水机场的海拔高度比巫家坝高208米,气温比昆明低2-3摄氏度,地势空旷,风比昆明大,冬天的雾、雪比昆明多。在长水机场建设初期,昆明机场相关部门“就清醒地知道长水机场的天气比巫家坝机场复杂”。
但是猝不及防的气候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混乱要比预料的更为严重。这样的狼狈情景在2013年11月30日和12月27日的两次大雾天气中再次重现。
就在这两次大雾之间,即12月15日,昆明遭遇10年来最大的冰雪天气,昆明长水机场应急保障设施的不足再次显现出来:由于飞机除冰车和跑道除雪车数量不够,导致天气适航时,飞机因机场除冰除雪不及时而无法正常起降,造成旅客长时间滞留机场。
雪上加霜的是,一年多来,机场周边的配套设置推进缓慢。机场周边还是大片的空地,没有任何满足旅客吃住行的配套设施。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后,只能把旅客送到昆明城内的宾馆酒店,造成安排困难,引起旅客的极大不满。
“2013年1月3日,440个航班取消,损失4000多万元;12月28日306个航班取消,损失3000多万元。”云南省政协委员姜作太在云南省“两会”上指出:航班延误一天,旅行社损失五六万元,鲜花运不出去、快递业务投诉增多。
协调组织能力有限
面对舆论和社会的批评、指责,机场方面承认,“对复杂天气认识不足,应对不利,忽视设施设备的配套,服务保障不到位”,是造成机场在极端天气下陷入被动的主要原因。
“从原来的机场转场后,驻场各单位工作的重点是放在了确保安全、教育培训和熟悉流程和熟悉设备等工作上,忽略了特殊天气下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导致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时职责不清,指挥不畅,服务保障不到位。”昆明机场副总经理王进胜说。
据统计,昆明长水机场有驻场单位194家,与安全运行服务保障有直接联系的单位有78家。而每个航班的正常运行,需要40多个主体单位来保障,70多个环节来衔接,机场仅是其主体之一。
“民航的安全性和系统性很强,一旦某个单位保障不力,某个环节衔接不好,都会发生连锁反应。”王进胜说。但是一旦发生问题,首先遭到埋怨和指责的就是机场。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相关规定,大面积航班延误时,由航空公司通过官方网站、呼叫中心、短信、邮件、电话、广播等方式,将航班延误、合并或取消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旅客,避免旅客到机场聚集。
据机场工作人员说,大雾当天取消航班的通知一出,他们就很快通知了各航空公司。但昆明机场的基地航空公司并没有及时有效地将航班延误或取消的信息通知旅客,造成多数旅客在航班延误或取消后又来到机场,给机场应急和疏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机场通知所有休假职工返回岗位,当晚派出近2000人值班,疏散乘客和维持现场秩序。同时还联系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将通讯车开往现场,以增加通讯信号强度。
由于四次大面积航班延误中旅客呼叫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上航班信息发布不及时和退改签现场秩序差,加大了机场的混乱。一些被滞留机场的旅客后来告诉记者,飞机延误后,许多旅客把航空公司的值机柜台围得水泄不通。一些航空公司的值机柜台前,很长时间内只有一名工作人员面对数十名旅客的诉求。
“机场的责任是组织协调和监督各驻场单位落实各自的职责,从而保证机场的安全运行和服务到位。”王进胜说:“但是机场作为一个企业,没有正规的授权和行政执法权,仅靠协议和契约的形式来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其力度是有限的,其效果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