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成都将实行72小时免签 获推进口岸中转免签

2013年07月01日 11:13   来源:四川日报   李龙俊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政策,成都口岸72小时过境免签将为旅客提供非常大的方便。”渣打银行华西区业务总监、成都分行行长吴乃莘高兴地看到,四川迈出更加国际化的一步。吴乃莘是新加坡人,在成都工作,经常会有朋友从新加坡来成都考察,然后再飞往其他国家。

  今年6月,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召开前,成都口岸获批对45个国家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外籍人士实行72小时过境免办签证政策,免签期间可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活动。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后,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第4个城市,也是我国中西部获准实施此项政策的首个城市。连日来接受记者采访的各方人士均表示:不要小看这72小时,政策的一小步,有望撬动我省开放发展大格局。

  带来机遇

  商务、投资、会展、旅游等受益大

  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总经理蒋丹正在紧张地筹备第十四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将有不少国际参展商。“免签后,来成都更为便捷,我相信会吸引更多参展商。”每年在成都举办的展会众多,包括西博会等大型国际会展都有大量国外展商来蓉,蒋丹认为,手续的减少将增加展会吸引力,促进本地会展业发展。

  “对投资考察等商务活动来说,72小时已足够。”颠峰集团总裁张玮认为,公司目前业务遍及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曾经有客户从美国到成都和我们谈合作,时间也就半天多一点,然后又飞往日本,中途有签证手续,增加了不少麻烦。如果72小时免签正式在成都实施,3天时间足够客户来我们总公司看一看,然后再飞往下一站。”“过境游成都的国际驴友一定会增加。”四川鼎龙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马宇认为,方便快捷是国际驴友很看重的因素,来成都玩3天不需要签证,然后又去另一个国家,相信这将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免签政策的针对性非常强,主要面对我省贸易、投资等的重要伙伴国。”省商务厅国际处处长陶钢分析,涉及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等我省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技术供应方。“许多重大外资项目要求提供国际化的商务环境,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需要随时开展洽谈考察。此项政策将为世界500强企业等客商来川投资考察、洽谈项目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便利条件。”

  扩大开放

  助力打造亚太航空中转中心

  “这意味着成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更加开放了。”吴乃莘认为,72小时免签政策不仅为国际商旅人士提供了方便,还有更重大的意义,“四川地处西部,更需要强化国际化形象,免签政策能让不少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小步,但四川国际化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蒋丹也认为,应看到政策背后的价值。“我们的大型展会会吸引更多人,来成都过境旅游的人也会增加,成都逐渐会成为众多国际商旅活动的中转地,甚至成为亚太航空中转中心。”

  “成都是‘航空第四城’,本来就有打造亚太航空中转中心的基础。”陶钢认为,目前双流机场国际客运、货运航线已有50多条,其中面向欧洲、中东、南亚等地的航线优势明显,包括飞往孟买、班加罗尔、尼泊尔等航线都是国内少有的。“免签政策实施后,一些国际旅客一定会选择先飞到成都,然后转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成都将成为其国际旅行中的重要一环。”

  国家民航局6月20日正式批准,确定简阳芦葭优化场址为成都新机场场址,成都新机场规划建设迈出重要一步,成都的航运能力将上一个新台阶。航运能力的提升将为成都打造亚太航运中心提供硬件支持,更多的国际旅客将成都选为中转站,也能促成都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从而推动四川建设西部开放高地。

  发挥政策优势

  或将探索推进口岸间中转免签合作

  据悉,目前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仍有一定局限,如游客需凭团队出入境名单才能免签入境等,短期内实施效果也不太明显。为了在成都口岸发挥该政策的优势,我省未来或将探索推进口岸间中转免签合作,如“北京入,成都出”,“上海入,成都出”或“广州入,成都出”。成都口岸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未来或许还将进一步放宽过境免签时限和条件,允许符合规定的散客入境,并进一步拓宽中转免签旅客的活动范围,提升免签政策的国际吸引力。

  在成都口岸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后,我省相关部门还将做好72小时过境免签旅客服务保障工作。机场、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协作机制将进一步健全,优化72小时过境免签旅客中转流程。在提升硬件保障的同时,还要做好软件服务,争取在航站楼内设置过境免签旅客专属服务区,提供饮用水及阅读服务,并为过境免签旅客提供外币兑换、汽车租赁、行李寄存等服务。

  在免签政策正式实施后,我省相关部门将结合重大经贸活动,以已开通的国际航线为基础,继续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同时在免签的45国中遴选重点客源地,与国航及有关旅行社、商务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在欧美、日韩等国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记者 李龙俊)

(责任编辑:林汇东)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