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55个晨读点、单日最高参与人数1849人次、累计参与人数5.2553万人次......”近日,河南省方城县2025年暑期公益晨读活动圆满落幕,一组组数据是方城县暑期晨读活动的“成绩单”。
从“萌芽”到“繁茂”
2017年,方城县刘飞晓、翟春玲、牛渠方、孙宏强四人因研读中华经典结缘,并被其中的人生智慧打动。“读经典解开了我的不少困惑,心态也更开阔了。”刘飞晓说,为让更多人受益,四人筹划成立方城读书会,并发起暑期公益晨读活动。
2019年8月的一个清晨,四人首次站在时代广场晨读,只不过,晨读身影与晨练人群显得“格格不入”。
“那天结束得很快。”刘飞晓回忆说,但大家并没有气馁。“万事开头难嘛,坚持了总会好起来。”
转机出现在第二天。家人朋友率先加入,晨练群众也好奇打听,“这是干啥呢?”“明天还来不?我叫俺孩儿来!”群众的回应,让四人至今难忘,“那一刻,觉得这事有意义。”
随着晨读队伍日渐壮大,方城晨读规模从当初的一个点位拓展到全县55个。数据显示,七年来,累计参与人次突破40万,每天最高参与人数超2000人。“暑期晨读”活动还申报了中宣部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七年晨光见证着暑期晨读活动从零星参与到众人追捧的“成长轨迹”。而这7年的坚持,正是方城县推动“全民阅读”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从“旁观”到“同行“
晨读的改变,藏在细节里。方城竹林广场晨读点负责人杨胜利观察到一个有趣的变化,起初家长送完孩子便在一旁刷手机,如今不少人主动捧书共读。“从‘等孩子读’到‘一起读’,家长们心态的转变,赋予了晨读更旺盛的生命力。”杨胜利感慨道。
改变的不止是家长。方城汉坝公园晨读点,曾出现过“晨读”与“晨练”的“场地”使用矛盾。直到有一天,群众推迟了晨练时间,“错峰”使用,让这个原本不大的公园,变的更加热闹。“现在群众在等待晨练的间隙,也加入了晨读,就当‘热热身’嘛。”晨读点负责人孙宏强笑着说。
在方城县清河镇草场坡村晨读点,13岁的铁志超正带领众人诵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童声里,藏着他三年的蜕变。“刚来时很怯生,读书都不敢张嘴。”晨读点负责人、铁志超所在学校副校长牛渠方说,如今的铁志超不仅能流利领读,也自信了许多。牛渠方常把他的晨读视频发到班级群,收获的点赞成了铁志超最珍视的鼓励。
晨读活动带来的更深远影响体现在社会协同上。街道党工委主动“认领”晨读点,为晨读活动提供必要支持;村(社区)提前开放活动中心供晨读使用;独树镇晨读活动发起人杨小丽的记事本上,清晰记录着陌生群众每天打扫场地,帮助悬挂条幅和爱心人士向晨读点捐款捐物等暖心举动。
当政府、社会、群众形成合力,晨读点已超越单纯的读书场所,成为基层治理的文化纽带。
从“阵地建设”到“生态养成”
助推晨读活动持续升温的是当地“全民阅读”顶层设计与公共文化场所阵地作用的相互呼应。
“我们把暑期晨读纳入《书香方城建设实施方案》,就是要让碎片化的文化活动,成为系统推进的民生工程。”方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东华介绍,县里统筹妇联、教体局、文明办等多部门,从场地协调到志愿者招募提供全链条支持。
在清河镇,镇党委将晨读作为“书香清河”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新增10个晨读点,总数达13个,日均参与500余人。“阅读能涵养家风、民风,更能凝聚发展底气。”镇党委书记陈颖娜说,下一步将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读书,让读书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作为阅读主阵地,方城县图书馆创新形式,围绕“全民阅读”建设,开设“裕州大讲堂”讲述本土文化;举办“青少年同乐故事会”激发阅读兴趣,联建的郑万高铁方城站“候车阅览室”让旅途充满书香。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馆流通人次超19万,书刊外借5万余册次。
此外,方城县硬件设施同样给力。全县建成4处“诸葛书屋“、4处“裕州书苑”驿站、120余个职工书吧,569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200余万册藏书构筑起120万群众的“精神粮仓”。
从几人的初心萌芽,到覆盖城乡的文化风景;从自发组织的公益晨读,到政府推动的全民行动,方城晨读的七年“成长记”,正是一座小城用书香涵养文明、用经典浸润人心的生动实践。清晨的读书声里,既有文化传承的温度,更有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刘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