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是很多人喜爱的饮品。日常生活中,如何识别奶茶里的食品添加剂?如何科学饮用奶茶?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副院长陈世奇。
2月8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正式实施,新版标准修改了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调整了使用范围和限量。其中一项调整是禁止在淀粉制品中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作为‘奶茶伴侣’的辅料‘珍珠’是典型的淀粉制品,也在禁止使用脱氢乙酸钠的食品之列。”陈世奇说。
脱氢乙酸钠是食品生产者常用的低毒性防腐剂。科学研究指出,长期过量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会有一定的健康风险。目前市面上的“珍珠”小料主要有三类,大多数商家使用的常温珍珠和快煮珍珠含有防腐剂,而不含有防腐剂的冷冻珍珠依靠冷链运输,成本较高。新规的实施要求品牌方和供应商攻克制作工艺难题、调整珍珠配方,以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和健康性。
“科技与狠活”作为网络流行语,用于调侃或讽刺某些食品生产或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添加剂、人工合成技术等手段的现象。这一争议也长期存在于奶茶界,源于不少消费者对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心存疑虑。
“奶茶中,并非所有添加剂都是‘科技与狠活’。只要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但如果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就可能危害健康。例如,超量使用色素,可能会损伤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会严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陈世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