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天数十元出租微信能赚钱?警方提醒谨防给人施骗

2020年07月16日 07:29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张翀 通讯员邹航 张志鹏)“高价收V,不想卖的可以租,30~80元/天”……在社交平台上能搜到租借微信的广告。近日,武汉警方提醒:社交软件账号一旦外借,后果很严重!

  5月6日,武汉市青山区17岁的学生小李在家中上网,在QQ空间里看到一条租借微信的兼职信息,宣称“微信租号,30元一天”“不需要费用,每天日结”,小李便私信了对方。

  小李按要求扫码进入一个微信群,将自己的微信账号、登录密码告诉对方,将微信号交给对方操作。对方用小李的微信号添加陌生好友,引导他们刷单,声称每刷一单,返利本金的5%~8%,一天做满5单则返利88元。

  在手机微信上,小李看到对方与好友的聊天内容发现,有人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后,垫付的钱没有返还,结果被拉黑。因小李每晚9点会收到对方转的30元报酬,就没有进行阻止。

  直到被警方找到,小李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微信号涉及一起诈骗案件,受害人被骗6万余元。小李主观上明知自己的微信号被用于实施诈骗行为,还继续为诈骗分子提供帮助,属于诈骗行为的共犯,目前因涉嫌诈骗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借其微信的诈骗嫌疑人因涉及跨区域作案,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和追抓中。

  同样出租了自己微信号的还有武汉市青山区女子小张。5月9日,19岁的小张在家逛贴吧时,看到有人发“高价租微信号,50/天”的广告,便点了进去,加了对方QQ。对方承诺微信验证可用后,一天给小张50元报酬,具体用途不透露。

  小张将自己的微信账号和密码发给了对方,对方用电脑版微信成功登陆后转来15元,一天后,对方转来剩余的35元。当小张第二天通过手机验证的方式收回微信时,发现微信号被举报了,几天后被永久封号。原来,借走小张微信号的人通过加入多个微信群,不停地发布刷单广告,导致一男子被骗3万余元。

  据了解,武汉市青山警方已依法办理了多起通过租借微信实施电诈的案件。诈骗嫌疑人为隐瞒自身身份信息,利用手头缺钱的年轻人(以女性、学生为主)贪小便宜、不劳而获的心理,在微信、QQ兼职群、追星群以及贴吧等网络平台发布租借微信的兼职广告。借到实名注册微信号后,诈骗嫌疑人迅速在各个群里发布刷单等兼职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要将自己微信、QQ号、身份信息、银行卡等出租或转借他人使用,防止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