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25日电 题:从1到100 三代“上海造”长征火箭助推中国航天梦
作者 郑莹莹 胡芳芳
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火箭2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海洋二号B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88次飞行,也是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第100次发射。
资料图,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火箭迎来100次发射,图为此前发射瞬间。上海航天 供图
从第1发至第100发,历时30年,“上海造”长征系列火箭大致经历三代发展:第一代是1988年9月7日成功首飞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只发射了2次,但奠定了发展基础;第二代是现役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截至目前总共发射了96次,是中国的“优质运载火箭”“金牌火箭”;第三代是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截至目前发射了2次,开启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
白手起家
说起上海航天运载火箭的“零起步”,不得不提风暴一号运载火箭。1969年,风暴一号火箭研制项目启动,上海航天运载火箭队伍因为缺乏骨干、设备、经验等,被称为“游击队”。已故上海航天805所的运载火箭老专家陈存云曾说:“开始我们对技术一窍不通,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心里憋着一口气,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出运载火箭。”计算条件差,大家就使用手摇的机械式计算机,运用迭代法进行总体初始数据计算;研制推力为70吨的发动机需要建造大型钎焊炉,原来厂房高度不够,便用许多千斤顶把厂房增高1.7米,解决这一难题……
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风暴一号火箭共实施了11次发射,1975年首创中国国内1吨多的卫星发射记录,1981年成功发射一箭三星,为后续上海航天火箭研制打下基础。
十年磨“箭”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的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的发展紧密联系。长征四号甲火箭从开始研制到首次发射,前后经历了10年光景。这个漫长的过程,时常让曾作为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敬良感叹:十年磨一剑,甘苦寸心知。现年81岁的遥测系统老专家洪关宝说,“那时候去基地做试验一去便是四个月,常常通宵加班。”
资料图,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火箭迎来100次发射,图为此前发射瞬间。上海航天 供图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火箭首战告捷,把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送上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再接再厉
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的基础上,上海航天人不断改进、持续优化,研制出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比如,长征二号丁就是一枚有故事的火箭。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获成功,成为了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一员,并因三次“龙抬头”而被熟知。1992年、1994年、1996年,中国运载发射形势异常严峻,长征二号丁取得连续成功,扭转了中国航天发射的被动局面。近几年,悟空号、墨子号、慧眼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卫星都是乘着长征二号丁的座驾进入太空,也让长征二号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口碑。
放眼未来
2008年7月,长征六号拉开了序幕。新一代长征六号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小型航天器的快速发射,同时具备可扩展能力用于中型航天器发射。
一般来说,一型火箭只要有15%的技术创新就算重大状态变化,而长征六号浑身上下都是新的,很多技术此前在世界上都没有成功应用的案例。
资料图,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火箭迎来100次发射,图为此前发射瞬间。上海航天 供图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托举着20颗卫星直冲云霄,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拉开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也为中国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型谱构建和系列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1969年风暴一号火箭的白手起家,1988年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占得一席之地,到现役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铸造“金牌火箭”,再到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上海航天运载队伍随着中国航天梦一同成长。(完)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