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解读高山大川,江河之源。
唐古拉山脉姜根迪如冰川融化的水滴,汇成长江的第一股水源,一路浩荡6300余公里,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养出一片富庶水乡,这就是江苏。
11月12日,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马不停蹄地赴江苏考察调研,首站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当地推进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沿江边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远处江水辽阔、波光粼粼、水运繁忙。总书记感慨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我在1978年来过五山地区,对壮阔的长江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我来调研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门来看看这里的环境整治情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中华民族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思虑深远。
在2016年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在2018年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达“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的忧虑,并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要求“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无鱼”二字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众所周知,长江流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曾经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最高峰时曾占到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
然而,近几十年来,长江的鱼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水中大熊猫”白鳍豚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淡水鱼王”白鲟已连续15年未见;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下降了90%以上……
在许多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们的记忆中,长江曾是“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然而,人们不曾想到,司空见惯的江豚如今会成为珍稀物种,随处可见的鱼群也会有穷尽的可能。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作出一系列实施长江禁捕退捕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将实行10年禁捕。
“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搞没了。”今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母亲河养活渔民祖祖辈辈,现在该是我们报答她了。”响应禁捕政策,江苏张家港永联村“船老大”沈国华主动结束44年“以江为家,逐鱼而行”生活,和村里其他12户渔民一起谋划转型。
如今,沈国华被当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聘为渔政船船长,每天沿江巡逻,为长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近年,瞄准突出环境问题,江苏各地“下猛药”“出重拳”“零容忍”,接连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如今,码头不见了、黄尘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岸边像花园、江水变清澈、市民临江又见江了……
从“两岸烟囱耸入云”到“无边江景一时新”,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获得感。长江沿岸的工厂码头化身为柳堤苇岸,日渐清澈的江水里江豚活动也明显增多。
11月10日,江豚在江中游耍戏水,引得江边散步的市民驻足观看……近两年,类似情景在南京、扬州、镇江等长江江苏段多个点位不时出现。
据有关专家测算,长江鱼类繁殖周期约3年,如果实施10年禁捕,多数鱼类可以完成3个世代的繁殖周期,从而实现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多倍增加。
今年8月,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沿江各省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压实主体责任,保障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展望未来,人们期待长江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