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2020年08月27日 22:4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人民日报8月28日评论员文章: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发展阶段,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看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还要看到,只有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才能使国内大循环活力更加强劲,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现在,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紧紧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着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2020-08-27 22:4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人民日报8月28日评论员文章: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发展阶段,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看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还要看到,只有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才能使国内大循环活力更加强劲,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现在,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紧紧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着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